当前位置:

为什么不能对“丁锦昊”多点宽容

来源:红网 作者:李明莉 编辑:易木 2013-05-27 00:04:33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因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的一句“丁锦昊到此一游”,年仅14岁的南京初中生丁锦昊遭到网友的疯狂搜索,网络对于他的斥责声也此起彼伏。面对其家长的致歉,广大网友表现不是对一个未成年人的宽容而是变本加厉的娱乐孩子,网络上关于恶搞“丁锦昊”的帖子也大肆蔓延。由“丁锦昊”作为契机,广大网友开始打着“教育孩子,为中国感到耻辱”的口号对一个未成年人进行了一次残忍的“刑罚”。
  
  在名胜古迹上留下“墨宝”这一行为可以说是在中国由来已久,已成为一种“传统”。而此次“作案”的丁锦昊也只是广大“刻字爱好者”中的一名,只不过他的“作案地点”发生在国外,因此,这一事件就变成了“没有素质的中国人丢了中国的脸”,“中国从娃娃开始就缺乏良好的素质”等等。当然,对于丁锦昊这一行为笔者并不赞同,但同时对网友们对于丁锦昊的过度关注以及过度指责笔者也很心痛。一时间,媒体一边倒的开始指责孩子的行为,新闻报道铺天盖地的袭击着他,而这些打着“救救孩子”旗号的人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为孩子着想?被逼到风口浪尖上的他不应成为网友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丁锦昊”成为网民砧板上的肉,任由他人宰割。而对他的人肉搜索最终只是愉悦了广大网友,为广大网友提供了发泄的出口。
  
  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今年尚且14岁的丁锦昊应该在更加宽容、平等的环境下成长,而对于未成年的行为,法律也应当更大的保护其权利,一切以未成年人最大权益为基准。在我国,未成年犯罪尚且受到法律的保护为何一个仅仅是因为社会行为上有偏差的孩子却要受到这么大的社会压力,在孩子们都满天欢喜的迎接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对他的这种残忍难道就是对我们的孩子的礼物吗?面对网络的人肉搜索以及恶语相向,一个成人尚且无法接受又让未成年的他如何承受呢?
  
  在处世未深的孩子面前,广大网友们向他展示的不是社会的宽容而是批评,这对于丁锦昊的未来发展并不是一个好的讯号。我们不能保证他在这场网络风暴中坚强的走过来而心理不受影响,对社会不会充满敌意。而如果丁锦昊无法从这次网络事件中走出来,无法正常的面对自己的生活与学习,那么每一个参与了的网友都将是将他逼向绝路的凶手,试想,如果,这个孩子是你的亲人,你还会这么做吗?
  
  网络本身就存在着各种缺陷,缘于自身的开放性以及隐秘性,在无法确定电脑背后是一个怎样人的情况下,网络语言存在着很大攻击性以及杀伤力。与社会对一个未成年人人格以及隐私的侵犯相比,丁锦昊对文物的破坏简直不值一提,不懂得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还有何颜面讲保护文物?究根结底到底是谁在丢国人的脸?孩子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在还未开放前,就受到这么大的社会阻力是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更应当理性。而针对未成年人不恰当的社会行为,除了家长与学校要负责之外,也需要社会的帮助与引导。孩子们需要的是宽容的社会态度以及社会帮助而不是恶语相向。
  
  文/李明莉

来源:红网

作者:李明莉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5749/61/470624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