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编造研究过程被撤回,科研工作岂能心存侥幸?

来源:红网 作者:黄思雨 编辑:刘昱 2022-11-14 22:02:10
时刻新闻
—分享—

8f923f8cb71140a29413f516cf406121.jpg

□黄思雨(重庆大学)

近期,一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探究三七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特征化合物是三七皂苷R1(notoginsenoside R1)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的论文被撤回。涉事论文的一名署名作者被终身取消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申报资格。撤稿说明科技部官网汇总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公开通报称,经调查,该论文存在编造研究过程的行为。(11月14日 澎湃新闻)

编造研究过程这样的学术不端行为,绝不能够被容许。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说,学术不端行为会降低个人的道德感,损害自身的科研能力。接着,从社会层面来说,学术造假可能会影响到公众的利益。就这篇论文而言,其探讨的是三七皂苷R1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属于医学领域,事关人们的生命,在这样的研究中造假,不仅有辱科学的名誉,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正如许多网友所说,“与生命有关的造假,应一并追究法律责任”“就这品行,妄为医生‘白衣天使’的称号,纯粹一个恶魔”。

科研是一场长跑,其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辛的。从确定研究选题,到制定研究计划,再到整理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每一个步骤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劝退”的难题,甚至还可能面临失败的困境。对于真心热爱科研的研究者来说,这样的探索过程可能是一种乐趣。但是对于那些对科研抱有功利目的的研究者而言,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他们可能就会采取一些方法来逃避,比如“编造研究过程”。这些研究者或许并非不知道科研诚信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可能更加追求发表论文所能带来的在升学、评职称方面的优势,所以不惜以身试险。

然而无论如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心存侥幸。这篇论文发表于2018年11月30日,距离被撤回的日期2022年10月31日,已经过了将近四年。四年的时间,足以抹去很多人脑海中的回忆,但是却抹不掉互联网的记忆。在互联网时代,学术不端的行为经过时间的淘洗,不会被忽略筛去,只会水落石出。论文作者可能也想不到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后,终究还是会被揭露、被曝光。这警醒了所有的科研工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它爆炸的时间或早或晚,无人知晓,但总会有爆炸的那一天。

走学术不端行为的捷径,或许能够为论文作者带来一时的利益,但却更可能带来科研生命终结、未来发展受阻的严重后果,成为抹不去的人生污点。在这一事件中,不仅涉事论文被撤回,各个作者也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其中有一名作者甚至被终身取消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申报资格。为了发表论文,抛弃学术诚信,最后得到被通报批评、被撤销职称、被取消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资格的结果,可以说是“贪小便宜吃大亏”。这再次证明了,唯有恪守科研诚信,杜绝学术不端,才不会为自己未来的科研和人生之路埋下隐患。

科研工作是神圣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给人类带来了昼夜不息的光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让人类得以在几小时内跨越千余里;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让治疗疟疾不再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一项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往往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研工作者应该对科研多一些敬畏,少一些投机取巧的侥幸。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言:“科学是⽼⽼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来创造发明,对⼀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宝⼭⽽空⼿回,原因在此。”

来源:红网

作者:黄思雨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655/58/1204592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