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嫣(郑州大学)
近日,某些短视频平台上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人甚至利用校园暴力来引流。在某社交平台上,一则标签为“新型校园暴力”的短视频,播放量已超682万,很多网友留言“搞笑”“好玩”。
仔细观看这些视频不难发现,视频中的出镜人物多为学生模样的主播,他们按照剧本分别扮演成“施暴者”“受害者”等不同角色,借助戏谑化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来达到所谓“逗人一乐”的效果,从而吸引平台流量,实现个人利益。视频中的小打小闹看似无伤大雅,但殊不知积小恶成大恶,这些微不足道的恶行正是在步步升级后演化为了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于受害者而言是难以磨灭的创伤,于社会而言是必须根除的“毒瘤”。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内外发生的、可能造成受害者身体、心理伤害的攻击行为,对那些在校园暴力中被欺凌过的孩子来说,有时肉体上的伤害甚至远不如精神上的摧残来得旷日持久,那些恐惧、痛苦的心情宛如阴霾,在他们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初升之太阳、将绽之花朵,而清除校园暴力也是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铺路。在我国,《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违法的校园欺凌行为实施处罚。即便在法律和政策的双重保险下,“新型校园暴力”的短视频依然在网络平台上开始泛滥,校园暴力的管治难度可见一斑。
“新型校园暴力”短视频泛滥,平台的疏忽难辞其咎。一方面,某些短视频平台奉行“流量至上”的法则,其视频推送机制把点击率、播放量等作为唯一的考虑因素。而由于部分受众具有接受媚俗化传播的渴望,这就导致某些单纯为了博人眼球的低俗视频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监管机制也不完善,对于贴有“新型校园暴力”标签的这类视频罔顾法律法规,但平台非但不及时封禁,还任由这些视频继续传播,平台之失职可谓甚矣!
严防“新型校园暴力”短视频泛滥,需要平台切实履责,拉好最后一根“警戒线”。其一要完善平台推送机制。视频播放量所带来的商业利益固然重要,但视频本身的社会效益也应当被纳入平台的考量范围中。要尽量减少低俗、猎奇视频的推送次数,缩小其受众面,那么这类视频的创作者自然会失去动力。其二要加大平台监管力度。算法自动审查与人工审查同步进行,对于那些违法违规的短视频必须及时查处,对多次涉嫌违法的账号及时封禁,将这类视频的制作源头绞杀于无形。
“新型校园暴力”短视频的泛滥,正在悄然掀起一股校园暴力娱乐化的风潮。而即便是“新型校园暴力”的新名头,也掩盖不了校园暴力的罪恶本质。短视频平台作为视频传播的关键一环,必须切实履责,完善推送机制的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让所谓的“新型校园暴力”在互联网中无所归依。
来源:红网
作者:王紫嫣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