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漪(陕西师范大学)
近日,由内地演员赵丽颖主演的电视剧《风吹半夏》开播。剧集刚上线就斩获一波好评,网友们在直呼“真实再现九十年代商业场景”的同时,绝大多数也在为剧中的女主角许半夏“应援”。为什么“许半夏”型的女性荧幕形象如此受欢迎?这部剧在讲好时代故事的时候又是怎样引起群体共鸣的呢?
《风吹半夏》讲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小企业创始人在时代激荡中寻找发展机会的故事。剧中以许半夏为首的三名合伙人白手起家,积极探索,在改革开放大的浪潮中乘上了机遇的快车。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把处于发展红利下的创业讲述成一帆风顺的“金手指”故事,直面苦难但不歌颂苦难,更加注重展现一代创业者敢于挑战自我、踏实苦干的创业精神和重情重义的良好品质。为了凸显人物风采,尽管部分情节有所夸张,比如剧中的买卖价格动辄几千万;但整体观感瑕不掩瑜,尤其是女主角许半夏,那种坚毅、果敢、精明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在职场性别歧视尚存的当下,许半夏这一创业者形象的出现尤其令人欣慰。人们似乎更习惯于看那些男性的成功形象在商海叱咤风云,女性多作为体贴的贤内助或者得力的助手辅佐男性,亦或只是衬托男性智勇双全的竞争对手。真正将女性独立出来、突出展示女性的聪颖智慧和她们的商业头脑,让男性形象也作为“背景”和辅助存在,而且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同,《风吹半夏》的编创团队殊为不易。当然,电视剧人物塑造与观众接受之间,本来就暗含着社会学意义的映射。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费斯克就曾指出,电视剧文本中的人物展现其实是一种社会“转喻”,其意义生成需要观众来进行填充。《风吹半夏》的出圈,即是通过许半夏这一人物叙事,与当代观众在女性独立意识上产生共鸣。比如,许半夏被家暴后勇敢逃离、在事业中周旋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就让千千万万个“许半夏”们看到困境中的自己、上升期的自己,以及未来可期的自己。
不依附于男性,从“幕后”走到“台前”与男性同场竞技的女性视角的创业叙事,也可以理解为艺术意义上对于性别凝视的反抗。性别凝视在日常生活中泛滥,用电视剧这一大众文化载体来予以反拨,无疑是极为有效的。与偏颇、极端、情绪化地强调性别对抗相比,基于女性视角的主体叙事,更容易捏合社会共识,唤起人们性别歧视问题的重视。近年影响较大的《送我上青云》《她和她的她》等女性题材影片,都是将女性置身于命运的轮盘中,直面社会中那些女性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歧视甚至迫害,从她们不屈的抗争中展现真正的女性意识,所以这些作品能引发较大反响,就在于剧中的女性叙事具有共情传播的效果,能鼓舞更多女性摆脱束缚、找到自我、实现价值。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仅是提供娱乐,还得去对接现实关切。既要让观众陪着人物一起体验悲欢离合,更要观众从影视叙事中获得砰然心跳的启示,并把这样的一种艺术冲击导入日常生活,反思自己人生与身处的现实,找到向善向上的持久力量。
来源: 红网
作者:王殿漪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