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疫情寒冬中的劳动者,请少些“何不食肉糜”之言

来源:红网 作者:林诗堙 编辑:刘昱 2022-12-04 20:39:35
时刻新闻
—分享—

a071dd9aa2fa481f81814cac00bf3069.jpg

□林诗堙(重庆大学)

近日,“外卖骑手寒冬在大厦楼道过夜”的消息登上微博话题榜,引发关注。话题的起因是一篇名为《疫情寒夜中,外卖骑手寻找他们的睡眠》的文章,文章作者在北京三环附近的商场、写字楼里,找到了一群睡在墙角和楼道里的骑手。作者写道:“在那个气温-10℃的寒夜,陪伴他们的是胃药、二锅头,以及如雷的鼾声。11月末的北京,外卖骑手们遇到了封控、寒潮,以及难以想象的劳累。”

文章一出便引发了许多人的同情,封城下的外卖小哥作为庞大城市下少数流动着的“摆渡人”,却面临着在偏僻的地下通道找夜宿地点的生活困境,经历着寒冬下以纸箱为床、手套为枕的窘迫,“劳而无所居”的落差让人心酸。面对这些外卖小哥的窘境,感谢、共情甚至想要伸出援手的人们纷纷发声,但有种声音却格外刺耳。

有部分网友称:“这样的卫生能保证吗”“现在小哥们的住宿应该都解决了,不是早就有50元爱心酒店吗”……这样“何不食肉糜”的评论令人寒心。站在居高临下的视角,与生存基本保障都缺失的群体谈“卫生”,忽视“50元一晚”对于部分外卖小哥或许也是舍不得承受的费用之重,“不食人间烟火”,看不见特定群体的具体困境,何不是一种冷血的傲慢?人与人的生命经验或许大相径庭,但是人性中的“善”让我们愿意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体会,这是社会温情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何不食肉糜”看似是阶层认知观的区分,事实上是人性为“善”的缺失。

疫情寒冬下外卖骑手的夜宿状况被大家看见,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国底层劳动者这一群体生存生态的缩影呢?前段时间,一天送62单的外卖员通过流调被发现;”流调中最辛苦中国人”打工寻子被关注……这里面大多数的人都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怨天尤人,反而在细枝末节的生活中寻找快乐,是我们民族中最可尊、可敬的劳动者。如文中一位外卖骑手所说的:“咱又不是流浪汉,是出来打工的”。疫情下,人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尽全力地奔走,正因这种奋斗让我们可以达到情感的链接,感同身受地去看见他人的困境,而非以己度人发出“何不食肉糜”之言论。

“奋斗者可敬”绝非是在歌颂苦难,疫情下外卖骑手的困境被看见的同时更需要得到解决。城市封控下给流动劳动服务人员规划避寒栖身之所,为封控下维护城市运转的群体提供便利,也是城市人文关怀的体现之一。前段时间,北京率先开辟“有家驿站”,为快递外卖小哥们提供温暖的暂住歇脚地;重庆疫情下居民自愿空出闲置店面为外卖小哥提供住所……这些都是从上至下合力提供的有温度的关怀。对于“50元爱心酒店”外卖员住不住得起这类更为细致问题的考量,更需要相关部门深入人民群众,调研群体生活的真实境况,才能给予最贴心和最恰当的关怀。

社会学家项飙说:“你跟快递小哥的关系,你和安装门窗师傅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不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你和APP的关系。因为人就完全成为劳动的一个载体,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这样一种劳动底层群体“面目的模糊化”有时让我们很难看见并理解他人的困境,“何不食肉糜”等言论也是这种模糊化的人际关系下的产物。或许少一些“何不食肉糜”的言论,多一些温度和关怀之举,看见每一个具体的人,是打破这种“模糊”,去营造一个有温度的社会的有力之举。

来源:红网

作者:林诗堙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656/96/121143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