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宇(宁波财经学院)
这两天,作为夏日伴侣的遮阳伞,不仅抵挡着烈日的火热,也面临着舆论场的炙烤——“21岁小伙因撑伞羞耻被中度晒伤”的新闻冲上了微博热搜。
据中国蓝新闻报道,21岁的浙江大学生小刘(化名)暑期留杭进行社会实践,一连好几天在三伏天里奔波于暴晒的户外。团队中的女生建议小刘撑伞,小刘却以“男生撑伞羞耻”的理由一直“坚挺”着。一周后,小刘手臂、颈部、上背部皮肤出现大片水肿性红斑,被诊断为中度晒伤。
在微博底下的评论区,小刘的想法似乎并不孤单。有网友认为,男生撑伞有失“男子气概”,显得有点“娘”。无独有偶,也有男性网友表示,化妆、喷香水等行为同样会让自己在某些场合感到羞耻。
面子上的羞耻或许因人而异,但里子上的危害却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长时间暴露在太阳直射的高温环境中,轻则皮肤被晒黑晒红,重则中暑昏厥,甚至因热射病危及生命。据统计,气温在35度以上时,每升高一度,中暑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尤其是像杭州夏天属于闷热型,不仅气温高湿度还大,这也就更容易引起中暑。随着近几年夏日高温记录被不断刷新,打伞遮阳作为防止中暑的自我保护行为,怎么就有失“男子气概”,让人怀有羞耻之心呢?
其实,“撑伞羞耻”等行为羞耻很大程度上受“群体无意识”的影响。“群体无意识”是指,人们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某种趋同性和集体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和不可控的。一旦某些行为在群体中显得“鹤立鸡群”,“群体无意识”所表现出来的趋同性,便会在无意中限制个体的行为。加之自尊心和认同感的作祟,最终造成了自我保护为自我形象让步的行为扭曲。
不过,比起“群体无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心理倾向,由于群体趋同而生成的“群体标签”似乎更值得我们警惕。标签的恰当使用固然能减轻我们的记忆负担,但标签的泛滥可能会使我们形成对某些行为的刻板印象。揆诸现实不难发现,夏天撑伞往往以女性居多,可若把撑伞的行为贴上女性的标签,“打伞遮阳”与“娘”便划上了等号。一如人们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化为了大学生身上那“脱不下的长衫”。人们对特定行为的标签化,成为了某些人心中“撑不开的伞”。
所以,“男生撑伞羞耻”背后不只是个面子问题,还是一种社会偏见,是源于大众受群体标签影响所形成的错误行为约束。欲消除此类偏见,一方面要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譬如之前轰轰烈烈的月经科普,让女性勇敢地对“月经羞耻”说不。同样,当人们认识到防晒的重要性,“撑伞羞耻”自然会“隐入尘烟”。另一方面,要警惕某些群体和行为的标签是否有失偏颇,避免自己卷入刻板印象的漩涡。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刻板印象暴露在舆论之下,我们将不再因“羞耻”而失去“保护伞”,不必因“羞耻”而“伤痕累累”。
来源:红网
作者:姚俊宇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