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银行员工“网购业绩”,监管应及时跟上

来源:红网 作者:刘恒毅 编辑:钟星月 2023-09-19 22:03:13
时刻新闻
—分享—

88148d014c4c483f82228f5274bb2ca2.jpg

□刘恒毅(荆楚理工学院)

近期,记者发现,社交媒体成为一些银行部分员工“网购业绩”高息揽储的新窗口,一些资金掮客以网络为阵地,在银行、储户间游走。他们在电商平台开设主营“代理银行业务”的店铺,有的银行员工为完成业绩网购相关服务。一条围绕银行各种任务的灰色产业链逐渐显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徐明东表示,通过资金掮客和线下地推“冲业绩”,多年来都是银行界“公开的秘密”。近期兴起的银行员工“网购业绩”现象,也是银行揽储考核任务压在个体员工身上的表现。采用各种手段“冲业绩”是一种投机行为,暴露出银行现有考核机制存在的漏洞。(9月19日 中国青年网)

由于无法完成规定的任务,一些银行员工无奈只能在在社交媒体上“诉苦”,并公开求助或者在电商平台上开设店铺,以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储户。不可否认,这种行为在短期内为银行员工带来了一定的业绩,但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和不可控因素。

这种行为所造成的首要影响,便是增加银行的成本,扰动金融业的平衡发展。与传统的地推模式不同的是,“网购业绩”所涉及的各种业务活跃于网络社交平台,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会导致资金的流动性缺失,金融风险提高,吸引大批量的“投机客”前来,这不仅增加了银行运营成本和工作量,还形成一条法律所不容的灰色产业链。同时,高利息的揽户也导致了恶性竞争和市场秩序的混乱。

其次,灰色产业链带来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储户通过社交平台提供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如果第三方无法保护好这些信息,甚至主动泄露账户信息,将对储户的隐私安全造成威胁。

更令人担忧的是,灰色产业链的形成助长了恶性竞争。通过吸引存款,资金掮客将原本处于灰色地带的高息揽储行为变得明显化。这不仅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也扰乱了存款市场的秩序,构成了不正当竞争。此外,资金掮客与银行员工勾结带来了更高的违法风险。如果出现员工挪用资金等违法行为,将可能给储户、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银行的信誉一旦受到损害,金融市场的稳定也将受到威胁。

面对这一问题,需要各方合力综合应对并斩断灰色产业链。“网购业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银行业绩考核体系和指标不合理,基层机构和员工背负过重的考核压力。为此,银行应平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同时,银行需要不断优化考核机制,改变单一、粗暴的考核指标,比如结合账户的持续性、活跃度等,设定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机制。而金融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强对银行行为的监管,提高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对于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来说,守法合规是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平台应加强对金融违规信息的监控和处理,不得为灰色产业链提供生长的“土壤”。社交媒体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识别出的金融违规信息,要及时做屏蔽、删除、下架等处理,避免被资金掮客利用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电商平台则需对店铺推出的服务进行必要的审核、把关,对店铺经营进行合规指导和监督。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平台的合作,共同制定规范,打击违法行为。

总的来说,银行员工“网购业绩”现象的出现提醒我们,既要反思银行业绩考核机制的合理性,也要警惕灰色产业链带来的风险。只有加强监管、减少成本、保护隐私,才能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刘恒毅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3/53/130676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