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高一部”利剑出鞘,警示网友切勿“按键伤人”

来源:红网 作者:陈思杨 编辑:钟星月 2023-09-27 21:53:22
时刻新闻
—分享—

88148d014c4c483f82228f5274bb2ca2.jpg

□陈思杨(重庆大学)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9月25日下午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意见共20条,包括明确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则,明确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政策原则等,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意见的公布施行,将进一步提升网络暴力治理成效,营造清朗网络空间。(9月26日 央视网)

网暴指“通过网络对个人集中发布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以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道德绑架、贬低歧视、恶意揣测等违法和不良信息。”伴随网络环境的变化,网暴的发生、存在场景不断泛化,且衍生出了诸多新的形态。在纷杂的网络中,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网络靶子,一不小心就陷入舆论的漩涡。从粉发女孩郑灵华,到寻亲男孩刘学州,他们本该走向人生新的开端,最后却因为网暴失去了生命,让公众为之惋惜。频发的网暴事件不仅破坏公序良俗,也严重影响公众的安全感,因此,治理网络暴力迫在眉睫。但网络暴力案件的治理也存在诸多难点。

其一是取证难。发现所发言论造成不良影响后,施害者可能会采用修改、删除信息等行为来逃避责任,易造成原始证据被损毁。同时,网络信息传播快,溯源和寻找不当言论的主要发起人也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其二是反馈慢。许多遭受网暴的人都曾经搜集证据向平台举报,但处理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平台的举报流程还不够透明;其三是维权难,网暴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这让界定网暴行为成为难题;其四是监管难,网暴事件随机性较强,要实现全流程监管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并且,一些隐晦性或者讽刺性的网暴信息拦截起来也较难。此外,私信的网暴信息也难以拦截,其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权问题。

针对以上难题,《意见》逐一做出应对。

首先是明确了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的工作要求,其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及时查明网暴行为主体,协助被害者收集相关信息的传播情况和造成的社会影响,有效降低公众维权的成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网络暴力案件大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部分案件只有通过公诉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证据,《意见》明确了“自诉转公诉”的标准问题,让诉讼渠道更加畅通。

其次是明确违法犯罪的认定标准,严格界定各种网暴行为的适用法律,让惩处网暴行为有法可依,切实矫正过往“法不责众”的现象。《意见》还说明了检举揭发他人或发表批评言论的时候,不是故意编造、散布谣言或肆意谩骂的,不认定为违法犯罪,让公众敢于监督、敢于举报。

另外,《意见》中提及针对传播范围广、危害大、影响难消除的情况,要及时向社会澄清真相,并督促施害者在媒体公开道歉,切实保护受害者的人格权。据澎湃新闻报道,公安机关还将压紧压实网络服务提供者安全主体责任,推动网站平台强化企业自治、完善管理规范、健全畅通举报渠道。

《意见》的出台,推动有关部门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了公民人格权益和网络秩序,致力于让人民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建设更和谐的网络空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每一个人都应当对自己说出口的话负责,切勿要“按键伤人”。

来源:红网

作者:陈思杨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3/61/1309731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