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薛定谔的票价”引争议,大数据杀熟当休矣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彤 编辑:钟星月 2023-09-20 18:15:22
时刻新闻
—分享—

88148d014c4c483f82228f5274bb2ca2.jpg

□陈彤(苏州大学)

据《法治日报》报道,四川成都的罗女士与朋友一起买电影票时发现,二人都办理了某购票平台的VIP,但同一座位,朋友手机显示每张电影票23.9元,她的手机却显示每张电影票34元,相差10.1元。

明明是同一家电影院,同一场次电影,甚至在同一时段选中同一座位,对于不同的用户,票价竟有如此大的差距,“薛定谔的票价”叫人在摸不着头脑的同时,又气愤不已。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平台算法在暗中作祟。

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今天,大数据算法可以精准捕捉网络用户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其运用的初心本是向用户推荐更加个性化的内容,服务用户,优化使用的体验感。但是,却总有部分平台商家心存不轨,他们利用 “用户画像”“千人千面”等算法手段,区别对待消费者。对于那些消费意愿较高、消费需求较大的用户,系统会定出相比于普通用户更高的价格,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杀熟”,谋取“不义之财”。

毋庸讳言,大数据“杀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以及公平交易权,是一种价格歧视。消费者有权了解所消费产品或服务的交易规则以及价格标准,而做出“杀熟”行为的相关平台,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背离了自身应尽的准则,违背了法律法规,不利数字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要知道,若长期利用大数据“杀熟”,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将大大降低,平台终究会遭到反噬。

其实,近年来大数据杀熟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电影票价,火车票价、飞机票价、酒店房价,甚至是APP的会员费都曾出现过“一客一价”的问题,大众早已对此十分愤懑。然而,尽管有关部门早已对大数据“杀熟”问题做出规制,部分平台仍屡教不改,抱有侥幸心理,自作聪明地借助大数据、算法实行隐蔽性的差别定价,获取不法收益。

用户苦大数据“杀熟”久矣。若要根除大数据“杀熟”,离不开法治的监管与治理。“杀熟”的背后,本质还是算法应用的不透明。对此,要建立起对平台算法运用的长效跟踪,持续定期开展算法审计,并促使其公开定价机制及交易规则。对于那些罔顾法律规定的平台,要实施相应的惩处,以作警示。而作为用户的我们,也要时刻警惕被“杀熟”,若对交易价格或交易规则产生质疑,请勇敢地拿出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薛定谔的票价”不应成为困扰消费者的一大难题,大数据、算法不应沦为助长不公平交易的工具。愿所有的网络交易平台都在正确合法的轨道上运行,别叫大数据“杀熟”一次次重演,既伤了消费者的心,又反噬了自己。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彤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3/64/130705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