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什么文学创作的“自由”容不下一部《风情不摇晃》?

来源: 红网 作者:张馨文 编辑:田德政 2023-01-07 19:01:00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教计划.jpg

□张馨文(广西大学)

近日,一部名为《风情不摇晃》的网络小说被四川戒毒点名批评:文学创作要有底线,不让英雄流血再寒心。据悉,该小说讲述女主为给牺牲的缉毒警察男友报仇自发当卧底,和毒枭恋爱并将其送入监狱的故事。该小说粉丝读者阅读后在社交平台发布“毒枭有罪,但爱无罪”诋毁缉毒警察,歌颂毒枭爱情的言论,引起网友的不满。(1月5日 四川戒毒)

为什么文学创作的“自由”容不下一部《风情不摇晃》?因为文学创作需要底线,文学创作的自由,不是绝对自由,任何一方拥有绝对自由,都是对于另一方的剥削。文学创作自由也需要边界,或许会有人说,一部小说而已,但只是小说吗?事实上,小说输出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很多人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判断,经过美化的毒枭男主角可以拥有为他的深情辩解的追随者。创作自由不是作者在小说中一字一句地刻画毒枭深情的挡箭牌,你要写毒枭,就不能只写他的深情,你要写他手里沾满的缉毒警鲜血,写被毒品迫害的家庭,写死前被残忍折磨45小时的缉毒警察。文学创作空间容不下美化毒枭的创作者,小说可以塑造性格复杂立体的反派,但不能将惨痛历史披上童话的外衣,渲染毒枭悲惨身世,歌颂毒枭“伟大爱情”,引导读者罔顾他们造成的罪孽,任何美化毒枭的行为都该被制止。

为什么文学创作的“自由”容不下一部《风情不摇晃》?因为一个毒枭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缉毒警察。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军人、警察、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打击犯罪,替我们负重前行换来的。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裔的美国缉毒警察Kiki,不慎被毒贩抓到后,被折磨了整整45个小时。45个小时里,他的5根肋骨被敲碎,两条腿膝盖以下被剥皮剥肉,鼻子被利刃削掉,两个眼球被捣碎,下巴被钝器击碎,8根手指被砍掉,毒枭为了让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受尽折磨,给他的身体注射了大量安非他命,刺激中枢神经一直保持兴奋状态,这才是真实的毒枭。

2019年热播的电视剧《破冰行动》,曝光了这样一组数据:缉毒警的平均寿命只有41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32.5岁,比全国公安民警因公死亡平均年龄低1.8岁。可能是因为生活在太平盛世,可能是因为不关心时事新闻,所以你可能不知道上述数据,不了解缉毒警察的付出。但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课本让我们认识了1839年的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虎门销烟是深远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事,更是人类近代禁毒史上的空前范例。虎门销烟销毁的是溃散国人的鸦片,鸦片是毒品的一种,我们可从历史中窥见鸦片战争中毒品对个人、对家庭甚至是对国家的危害。

《风情不摇晃》的粉丝读者们高喊“毒枭有罪,但爱无罪”,他们躲在国家禁毒成果的背后,眼里却只有毒枭的深情,没有缉毒警察的付出。身在禁毒大国,却与毒贩共情,无异于踩在无数英雄的尸体上嘲笑他们的牺牲,嘲笑现任缉毒警察的种种付出。身为禁毒大国,歌颂毒枭就是踩踏民族的底线,毒枭的爱不是无视正义和踩踏底线的理由,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永远不能忘记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砥砺前行的英雄。

来源: 红网

作者:张馨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5/99/1221078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