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惠(湖南师范大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3月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文字失语症”这一网络时代新现象及其危害性,并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提出通过完善大学语文课程制度建设,提升大学毕业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对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无法根治“文字失语症”。
“文字失语症”指的是依赖网络用语进行交流,导致正常的表达能力弱化。如人们只会用“绝绝子”“emo”等网络热词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表情包进行交流。当脱离网络用语与表情包,真正需要用文字进行观点表达、感情抒发时,又言之无物,甚至“无话可说”,如同丧失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在微观层面,这会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在宏观层面,则不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造成“文字失语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由于对网络用语的过度依赖,或是由于个人表达欲的降低。但究其根本,文字功底与文化底蕴的浅薄才是造成个人表现出“文字失语症”的罪魁祸首。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疲于应试而无暇读书。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以学习“答题技巧”“作文套路”取代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以背诵现成的文摘取代对经典文学的解读,在读书与积累的最好年纪忙于应试。然而即使走出了中学时代,部分学生也变得不愿读书。面对快节奏生活的裹挟与各色娱乐的诱惑,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去沉淀自己,又一次放弃了往肚中“装墨水”的机会。胸中无墨难成章句,患上“文字失语症”也是在所难免。
诚然,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起到一定提升作用,但受制于其开课时间与呈现的内容,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绝起不到根治作用。大学语文课程通常开设四到六个学期,每一学期为30个学时,而课程内容侧重于阅读的引导,缺乏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文字表达与写作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想要仅仅通过这一百多个小时并且内容有限的大课学习就治好“文字失语症”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依旧是一张试题纸,学生难免会为了学分而再次投入应试式学习,难以真正沉下心去接受文学经典的浸润、去感受表达与写作的魅力所在,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溯本求源,治疗“文字失语症”最好的方法是阅读与开口表达。若要补救学生文字表达写作能力的短板,高校与其加强课程建设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倒不如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校园藏书,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充足的资源;与其驱动学生以高分为目的再次进入套路式学习,倒不如组织几场生动有趣的词句扩充、替换活动,鼓励学生摆脱思维惰性,拥抱文字表达的乐趣。
来源:红网
作者:郑惠惠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