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强 (湖南工业大学)
私熏腊肉再次引发热议。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发布通告称,城区禁止私自熏制腊制品,熏制腊肉、腊肠等需送到指定的集中熏制点。11月22日,两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回应称,出台该规定是为了应对大气污染防治,兼顾环保和用火安全。
腊肉是川渝大地上的传统美食,更是过年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菜肴,据此前一次调查显示,四川一市超过9成的居民要熏制腊肉准备过年,作为一个四川人,幼时目睹母亲、外婆腌制、熏制腊肉的场景,依旧印刻在笔者的脑海里,这种记忆是带着幸福感的,腌腊肉了,年也就要到了。
理解腊肉在四川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对于理解这次“禁熏”引发的争议是必要的。一纸禁令,就让无数群众必须改掉祖祖辈辈的乡俗,过于生硬,给当地群众、网上群众都留下的是丝毫不考虑群众意愿的观感。值得管理者思考的是,在今天还愿意自己熏制腊肉的居民,会选择去工厂统一熏制吗?结果要么是干脆不吃了,要么就偷偷摸摸继续熏。
当地官方的回答,即“禁熏”是为了“应对大气污染防治”,很容易让公众将这一事件以及公众的不满看作是乡土民俗与现代化的碰撞,是民俗的现代化和其不得不承受之重,“毕竟是应对大气污染防治嘛”。巴中市也一直以来将熏制腊肉,当作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方面,据悉,今年十月,因腊肉熏制频发高发等导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履职不到位,巴中四个街道办主要负责人被集中约谈,相关负责人被全区通报。
回到逻辑起点,熏制腊肉所产生的气体必然会影响大气;但是,熏制腊肉与大气污染之间真的是因果或者是强相关关系吗?大气污染能在多大程度上归咎于熏制腊肉?熏制腊肉到底能造成多大的污染?禁止腊肉又能改善多少大气环境?这些问题需要科学数据的回答,简单的一句“应对大气污染防治”就想搪塞,同样是本次事件中公众“被剥夺感”的重要来源。
2015年,川渝两地就因禁熏腊肉以治理雾霾引起过轩然大波,当时一队环保志愿者连续3天走访了十多个腊肉熏制点,使用专业仪器检测PM2.5,结果显示,单个腊肉熏制点影响范围相当有限,基本上不超过50米。那就值得思考,各环保部门将治理熏制腊肉作为治理大气环境的重点,以至于大动干戈,解释得通吗?
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点也是公众十分关切的点在于,两县在全面禁止居民私自熏制腊肉的同时,也设立了统一的腊肉熏制点,通江县所公布的两个熏制点中,其中一家明确地规定“熏制限于在该公司购买的肉制品”,另一家则收取相应的加工费用,“加工费每斤1.6元,未腌制好的肉则4元每斤”,尽管后者表示是为了完成相关部门的指标,“不指望赚钱”,但垄断收费的模式,还是留下来不少权钱交易、暗箱操作的想象空间。
另一边,巴中在四川省内的经济发展较为靠后,工业较为缺乏,工业污染也较少,因此其空气质量向来居全省前列,据四川省生态厅公布的2023年1—7月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显示,巴中仅次于川西三州,据全省第四;这更让人难以理解,当地是否是为了追求形式主义的空气指标,才在空气质量本身较优的情况,还要将熏制腊肉“赶尽杀绝”以至于罔顾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呢?
当然,这不是说对于熏制腊肉乱象完全不治理,只是本次巴中的方案太生硬、太冰冷,留下太多想象空间,也让其“为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说法难以站得住脚。要知道,要蓝天白云,与公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绝对不是矛盾的。
来源:红网
作者:陈自强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