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慧(重庆大学)
近段时间,万圣节这个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被超级有梗的上海市民过成了全民版的街头《百变大咖秀》,过成了可以“合理发疯”的三次元漫展。很多人选择装扮成名人或是经典IP中的角色,亦或是以某种刻板印象戏谑一些生活现象。上海巨鹿路上这些“发疯实录”和堪称经典的模仿瞬间,也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被大家津津乐道。全民都在一起狂欢,既是给“合理发疯”的找个借口,也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相呼应。
遥想起去年的集体爬行,今年万圣节的“百变大咖秀”,无疑也是年轻人“发疯文学”的行为具象化。西方的万圣节伴随着热闹派对和盛大游行,其用意是以欢笑与聚会来对抗死亡的沉重与冰冷。依托于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理论,狂欢节蕴含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期待,形成了狂欢节日特有的节庆性和喜庆性,即民众可以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快乐富裕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这场全民狂欢的派对,日常平淡生活的人们在这个怎样装扮都不会过分的节日里,拿到了一张“合理发疯”的入场券。
正是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万圣节给年轻人一个焦虑发泄地,给他们一个情绪的庇护所。各种无厘头的装扮,不禁让人忍俊不禁,博君一笑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松了情绪平时紧绷的弦,为年轻人疲惫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解药。这种人为的制造一次相聚和庆祝的机会,让我们本来平凡无趣的生活多一抹亮色。
看似是节日里的“显眼包”,引起网民在视频前频频驻足,纷纷打趣道“万圣节越来越有年味了。”也有网友留言评论,“即使是不在现场,看到视频都觉得开心,怎么不算是种精神疗法。”那些惟妙惟肖的角色扮演,置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给人独特的视角体验,年轻人以挪用、戏仿等方式,抵抗来自现实的压力和纾解精神上的焦虑。一言蔽之,生活需要点诙谐和幽默感加以调剂,才更有意思。
上海万圣节的狂欢,也让我们看到,西方节日不再是只能遵照外国的仪式,也可以入乡随俗,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国外的节日也可以在我国强大的文化内核下实现本土化传播,让万圣节在中国也喜闻乐见。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提出,由于节日的存在,时间不再是一连串飘忽即逝、仓促的时刻。人们在庆祝节日时,如同巡视一个空间,逗留其中。在节日庆典中,一切都不会消散而去。在这一意义上,庆典时刻是永恒的。节日的内化与兼容,烙印着时代不断演进的轨迹。不同国界的欣赏、剖析与诠释,让这场全民狂欢被注入了不同的文化精神。
尽管在短暂的情感宣泄与集体狂欢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快节奏和粗糙的工作和生活中。但这场温和的“抵抗”和“发疯”,让生活变得更快乐更值得回忆,也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刘嘉慧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