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乐(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近日,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的21名高中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耗时129天,绘制了高近3.5米,总长度11米的《千里江山图》浮雕壁画,惊艳了不少网友。据采访,这是利用特色小课程时间创作完成的。从作品浮雕壁画拍摄图可看出此作品色彩缤纷,笔触细腻,在临摹这一传世名画的基础上,又从颜料选材、绘画形式上对《千里江山图》进行创新。参与的学生均为十六七的高中生,仿若是与王希孟这位近千年前的同龄人,进行了一次时空对话。(10月30日 人民网)
特色课程是一种专门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而开发的教育形式,它强调课程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知识积累。而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是现代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相对于其他学校课程,显示其独特办学理念和品质追求的优质课程。然而,不少学校不重视特色课程,挤压其时间用于课内教学,笔者认为,特色课堂的作用不可小视,不能总在学业中缺席。
特色课程是传统课堂外的新天地。高中学业繁忙,多门课程排满,功课的作业应接不暇,长期较高强度的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待学业的积极性,而学校定期安排的特色课程就尤为重要了。在老师的指导下,耗时129天零画画基础,合力完成一幅具有首创性的作品,学生们从课内学业中追求效率与结果的“快速度”,转化到屏息凝神、刻画入微的“慢速度”。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摒弃杂念与浮躁之气,放松心神,也能锻炼自身沉潜为基、厚积薄发的毅力。
不仅如此,特色课堂也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从对浮雕壁画初步了解感知,到参与式体验,再到创造性实践,学生在循环渐进中,感受其中蕴含的美的特质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将其与自身想法相融合,使穿越千年的传统文化融合新理念,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生机。
特色课程让学生的学业不只是“快速度”输入与输出,还有“慢速度”沉潜与积淀。学校应依据学生需求与反映、当地特色和优势,来定期设计和安排特色课程,而不是挤压更多课余时间抑制其多边发展的潜能。因此,学校既要引导学生高效快速学习课本知识,扎实应试能力,也要提供多领域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活力,在应试教育与创新活力中找到平衡点,推动实现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教育,且政府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贫困地区学生也能享受新形式、新内容、多样化特色课程,培养青年一代成为高素质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佳乐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