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让“子涵妈妈”消解了“过度保护”问题的严肃性

来源:红网 作者:梅藐 编辑:张瑜 2023-12-16 19:57:51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3.jpg

□梅藐(中国人民大学)

谁能想到,一次看似普通的家长群聊天,竟然引发了全网的玩梗热潮。

在这个聊天截图中,一位id为“子涵妈妈”的家长在班级群里向老师提问:“为什么我家子涵被咬了一个包,蚊子不咬其他孩子?”尽管老师礼貌回应,但“子涵”妈妈的追问并未停歇。这种上升到大是大非的态度和小题大做的夸张行为引起了网友的不解,于是这场“关心”逐渐演变成了“子涵妈妈文学”,瞬间成为评论区的通用回复梗。

在一段小猪吃饭的视频中,网友开始调侃:“为什么我家的‘子涵’没好好吃饭?”而在一段乘客误机的视频中,评论区则充斥着“为什么我家‘子涵’没上飞机?”的留言。的确,“子涵”这一梗展现了年轻人的活力和幽默,但当这一热门梗演变为陈词滥调,泛娱乐化的氛围消解了众多核心问题的严肃性,我们有必要揭开“子涵妈妈”娱乐化标签的面纱,看到“过度保护”所滋生的问题土壤。

诚然,父母的过度式关心,或许是因为作为物质条件匮乏、家中人口众多的上一代,他们的父母忙于谋杀,缺少对孩子的沟通,他们只能将关心倾注在下一代。但父母过度的控制欲,实际上是一场“以爱为名”的伤害。

从一只蚊子叮咬导致的小包到一连串的质问,家长的关切似乎不仅仅是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关心,更渗透着控制的色彩。在《少年说》中,有一位名叫“孔凡粤”的小小表达者,她诉说着妈妈为她制定的五份时间表,涵盖从上课到下课,从吃饭到上厕所。她期望获得更多的空间,而妈妈的回应是:“你还太小,你的合理安排与我的差距依然很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自称“我都是为你好”的领导者,以及一个表面温顺却逐渐被深渊侵蚀的服从者。这深渊在悄然蔓延,慢慢地吞噬着孩子内心的自由。

这种过度的关切似乎也逐渐渗透至社会各个层面。不久前有一则帖子,一位家长在深夜时分发来消息,表达了自家孩子经常浏览老师朋友圈的习惯,并要求老师在朋友圈中禁止分享吃喝玩乐的内容,重构老师角色。还有家长提出要求,希望学校附近的网红店停止接待网红拍摄,以免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在面对这样过度的介入时,老师该如何回应呢?这是否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其他孩子是否公平?这种极端的干预是否侵犯了其他人的生活空间和自由?这种过度的“爱子之心”,为家长的过度干涉提供了太多借口,最终只将自身的浅薄与虚弱表露无遗。

然而,随着“子涵”这一热梗的传播,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教育领域,网友们的关注似乎也逐渐偏离了焦点。在一段车祸视频中,网友评论称:“为什么我家子涵在中间?”在一则切糖视频中,网友留言:“为什么我家子涵最小?”信息的重复在消解着使用者的知识汲取效能和媒介感官体验,使得核心问题逐渐失焦。我家子涵”评论的泛滥似乎并未解决问题,甚至化身为阴阳怪气的语调,中伤了现实中的“子涵”。

在这个全民热衷于创造和分享梗的时代,“我家子涵”究竟是一场毫无实质意义的笑话,还是一把不容忽视的“言语利刃”?而将其从炙手可热的梗娱乐提升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必须准确把握言论的尺度和边界。

我们期望家长们能够避免过度溺爱冲昏双眼,以免让辛勤工作的老师感到寒心,也不愿让整个社会对家长群体失望。同时,我们呼吁那些过度沉迷于梗的人们能够理性思考,及时刹车,让周围的“子涵”们重新回归宁静。总的来说,“适可而止”这四个字对梗的创作者和传播者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梅藐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6/50/1336096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