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尚坤(湖南工商大学)
近年来,主打“沉浸式学习”的付费自习室火了。不仅是大城市,小县城里也办起了自习室,可谓“遍地开花”。截至2022年,我国付费自习室用户人数增长到755万人,其中20岁至30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占比超过50%。(12月13日 《光明日报》)
作为共享经济新业态,付费自习室的出现和走红并非偶然。早在2019年,主打“沉浸式学习氛围”的付费自习室就已出圈,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等数十个城市相继出现。而前不久,“河北一县城开办超10家共享自习室”的话题登上热搜,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来自习室并非大城市的专利,全民学习并无地域之分。
付费自习室的走红体现了年轻人追求自我提升的沉浸感学习。很多人表示在家中学习经常被手机、电视、床吸引,父母时不时还会来“送温暖”;有人说,自己学习觉得很孤单,希望有小伙伴相互鼓励;还有人说,在付费自习室里花了钱,不学会有“负罪感”。付费自习室安静的环境、独立的空间以及完备的配套设施,提供了一个更容易专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环境,让人能够更加沉浸在书本和工作中。
除了沉浸感以外,社群感也是年轻人付费学习的重要原因。几乎每家自习室里,都会有一块贴满了心愿单的留言板:“考资顺利”“考研成功”“期末拿满分”“今年一定要上岸”“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这些标语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了年轻人强烈的归属感,也体现了暖心的社会关怀。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马中红对此表示:“付费自习室提供了严格的静音环境,明确的区域划分既让使用者能够被自习室浓厚的学习氛围带动和感染,也让每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不必担心被外界打扰,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学习行为对他人有影响,自身与他人之间达到了一种默契的平衡。”
但是,对于不少学习者来说,公共学习空间性价比可能更高。不少学习者对价格很敏感,表示一天几十块到上百块的自习费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充分利用身边的免费自习资源,才能让学习变得更加快乐和持久。还有人表示,“图书馆里可以找到一些绝版书,甚至民国文献、古籍文献,还有报刊、杂志可供翻阅,这是商业自习室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正是这样,公共学习场所如图书馆常常“一座难求”。但仍有较多免费自习室被诟病,如通风不够好、采光不佳、基本设施欠缺等,从而导致门庭冷落。也有部分免费自习室则存在营业时间短、一座难求、环境嘈杂等不尽如人意之处。而在很多县城和乡村中,免费自习资源更是一种“奢望”。
关于公共资源的供给,还有很多方面可以改善。许多国外的公共图书馆不仅会在空间设计上考虑审美和舒适性,还会提供丰富的免费文化活动,吸引年轻人走进图书馆,提升各年龄段人群对学习的热情。不少人表示,如果同样距离内已有免费的自习空间,他们通常会权衡付费自习室是否值得。这跟年轻人在消费领域寻找平替产品的需求相似,体现了他们对品牌溢价、审美溢价的理性思考。
马中红教授也建议,应增加公共图书馆和社区阅览室的开放时间和座位数量,强化管理、减少干扰、保证安全。同时,应鼓励企业或社会组织设立自习室,政府可以给予补贴或优惠政策。此外,还应提高公众对自习资源的认知和使用意识。“学习者需要改变观念,认识到学习不应局限于专门的时间和场所,学习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她表示。
针对付费自习室走红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公共学习空间的建设。创建良好公共学习空间,促进自主学习。同时,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推动全民学习。这场“付费与免费的争议”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对于学习的渴望。在倡导全民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当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学习空间,将成为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阳尚坤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