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泊
随着寒冬的到来,一些高校正在陆续开展“暖冬”活动,为家庭困难学生发放羽绒服。这在很多高校,本是一件做了很多年的“旧事”。据媒体报道,今年高校的“暖冬”活动,在保护受资助学生隐私方面,进行了更多探索。(12月14日 澎湃新闻)
“暖冬”活动年年有,今年却大不同,同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通过“悄悄”发羽绒服的方式,推出隐形补助这个举措,书写了教育助学的成功“样本”。发放羽绒服并非资助贫困生的惟一目的,如何让贫困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也全面考虑进去。在做到给贫困生发放羽绒服的同时,对其自尊、隐私予以最大的保护。
对高校贫困生“悄悄”发羽绒服,是基于大数据平台精准筛选发放名单,“悄无声息”地将温暖送到有需要的学生身边。受资助对象在领到羽绒服之前,事先并没有听到风声,以大数据平台为样本,对困难贫困生发放羽绒服。此种方式可信度比较高,可操作性强,体现了精准的基本要求,可以有效避免“暗箱操作”。高校将羽绒服“悄悄”发放给贫困学生,有意避免羽绒服的款式统一,提供多款供学生选择,甚至“将商场搬进校园”,无需学生申请,不公布名单,节约了不少成本,真正起到教育扶贫的作用。
可以说,高校采取“悄悄”发羽绒服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补助更是一种人文关怀,既资助贫困生,又兼顾了学生的自尊心。贫困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他们靠着自己的不懈奋斗进入高校的殿堂,期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可是依然有部分学校在放发羽绒服和助学金的时候,公然搞起了拍照留念的仪式,以表示其“高度重视”,殊不知如此极端做法,让他们在同学们中永远被打上“贫困生”的标签,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悄悄”发羽绒服的实施解决了这一难题。
当然,“悄悄”发羽绒服距离精准教育助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要通过多种手段,不定期查核接受羽绒服对象的相关信息,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经过核实后针对性予以资助。此外,如何避免学生变相刷数据冒领现象,还需学校健全监督措施,真正让“悄悄”羽绒服用到每一位贫困学生的身上。
来源:红辣椒评论
作者:胡泊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