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杂感随笔 | 把历史铭刻在石头上

来源:红网 作者:黄西蒙 编辑:田德政 2024-07-25 14:46:40
时刻新闻
—分享—

□黄西蒙

“大魏使谷巍龙今向迷密使去”。

在如今的印度河谷,有考古人员偶然发现了这几个刻在石头上的字。经过历尽岁月淘洗,她依然铭刻在那里。千百年来,无数竹简、帛书、纸张化为尘埃,太多历史人物与事件被湮没,但留在石头上的文字,却幸运地保存至今。

谷巍龙是谁?可以肯定的是,正史里没有这个名字,他在民间杂谈、文人笔记里也没有任何踪迹。如果不是石头上的文字,后人不可能知道他的存在,就像逝去的绝大多数古人那样,曾经来过这个世界,却未能留下只言片语、点滴信息。

只能从石头上的字来推测谷巍龙的故事。这很可能是在当时的交通要道上留下了记号,也有点“谷巍龙到此一游”的意思。他从北魏而来,向迷密而去,一个“使”字,似乎说明他是北魏出访迷密的使者。

他到底是什么时候在此刻字的?在缺乏其他信息的前提下,恐怕很难判断。北魏国祚不短,从386年到534年,经历了鲜卑拓跋的开创和孝文帝的汉化,又在南北朝的战乱纷争中艰难生存,时间跨度较大。而迷密是西域古国,大致在今天中亚的撒马尔罕一带。正如迷密这个名字笼罩着神秘气息,谷巍龙的生平与行踪也是难解的历史谜团。

尽管谷巍龙在当时可能是代表北魏朝廷的正使,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若没有超凡的功绩,也基本不可能留下名字。谷巍龙在机缘巧合之下留下姓名,但后世对他的名字仍有不少争议。

很多人称之为“谷魏龙”,是因为拓片上的“巍”字的“山字头”非常小,不仔细看,很容易被忽略,在相关文献的流传中,“巍”也被一些人误写成“魏”了。严格来看,此人名字就是是谷巍龙,而非谷魏龙。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谷巍龙就得到了史学界的关注,但这位在丝绸之路上刻下姓名的古人,却一直没引起专业圈子外的关注,也未得到公众了解。学者马雍在《巴基斯坦北部所见"大魏"使者的岩刻题记》(《南亚研究》1984年第3期)一文中有记录:“文字直书,一行十二字,大部分字迹清晰,其词如下:‘大魏使谷巍龙今向迷密使去’……词义至为明了,‘谷巍龙’为魏朝使臣姓名,‘迷密’为其出使之目的地。这行题记是该使者路过此地时随意刻下作为纪念的,非正规性的铭词,故无纪年及其他内容。谷巍龙之名亦不见于任何史籍。”

纵使曾有跨国出访的经历,只要是在大尺度的历史坐标上,谷巍龙与我们普通人一样,终究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历代史书基本只记录大人物的事迹。能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的人,大多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绝大多数普通人却成了他们的“背景板”。很少有人了解古代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甚至无从知晓。

他们如同尘埃随风飘散,隐入苍穹,仿佛从来没出现过。但是,真正的历史却是由亿万普通人写就的,无数小人物和小角色,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

与谷巍龙一样,他们不是史书上冷冰冰的字符,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们既是在时光隧道里跃动的生命,也是我们的祖先,历尽苦难而百折不挠。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很渴望将他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来,“复活”他们,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让他们在当代和未来继续“存活”。

在古代,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很苦的,能够幸运地活着,就已经很难得了,那些被后世讴歌的太平盛世,也不过是勉强温饱。若是乱世,则是天崩地裂,一片腥膻,宛如人间地狱。好在,史书的犄角旮旯,考古人员发现的墓志、碑刻乃至各类文书,都让一些普通人的名字与故事幸运地留存至今。

探寻和考察这些信息,需要经常翻阅古籍,寻访金石,在稀见史料的丛林里艰难跋涉,过程非常繁琐,也很辛苦,但我并不觉得累。这如同在茫茫夜色中寻找布满灰尘的夜明珠,只要能发现它,就能一睹其光彩。

有不少像谷巍龙这样的小人物,深埋于地下,藏在故纸堆里,似乎在跟我玩奇特的“捉迷藏”游戏,仿佛既不想被我发现,又在期待与我的邂逅。在探寻之路上,能与这些古代的普通人不期而遇,大概也是读书和研究的乐趣所在吧。

来源:红网

作者:黄西蒙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1/69/1413217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