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莉
“追星式”调研意指个别单位、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热衷于走“经典路线”,只盯着“明星村”“明星企业”“明星项目”看。这种现象背离了调研初衷,影响了决策方向,必须高度警惕。(8月16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追星式”调研,实质上是形式主义在调研领域的变种,它折射出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和工作方法上的严重问题。一方面,是宗旨意识的淡漠。调研本应是深入群众、了解实情、解决问题的过程,却变成了走过场、搞形式的“表演”。这种心态下,调研不再是为了解民忧、纾民困,而是成为了向上级交差、向公众展示的工具,失去了其应有的温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是政绩观的扭曲。将调研视为展示政绩的舞台,热衷于“明星单位”的华丽转身,却对真正需要关注和支持的角落视而不见。这种“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调研的初衷,更助长了虚假浮夸之风,让真正的问题被掩盖,真正的需求被忽视,加剧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更为严重的是,“追星式”调研还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影响长远发展。决策源于调研,若调研不深入、不全面,仅凭“明星单位”的片面情况来制定政策,无异于盲人摸象,难以把握全局的真实面貌。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政策与实际情况脱节,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矛盾,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面对“追星式”调研的种种弊端,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整治。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调研作为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解决民困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完善调研机制,建立科学的调研指标体系,确保调研的全面性、真实性和针对性。同时,加强对调研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滋生。
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深入基层、扎根群众的“接地气”调研。只有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街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看到最真实的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近民生的决策。
总之,“追星式”调研是调研工作的一大毒瘤,必须予以彻底清除。要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决心,坚决整治这一不良现象,让调研回归本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的强大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来源:红网
作者:石莉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