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非遗”中邂逅龙年氛围感:让“非遗”文化“潮”起来

来源:红网 作者:邱焕娇 编辑:张瑜 2024-02-10 17:14:48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邱焕娇 (山西大学)

当泡泡玛特遇上自贡迎春灯会,这次真的是“龙”重亮相了。自贡彩灯作为非遗文化的瑰宝,每次带来的都是绝美的艺术魅力,泡泡玛特将中国潮流IP以灯组形式展示,注入新鲜活力,张灯结彩的游园赏灯氛围直接拉满。(2月9日 芒果娱乐)

龙年前夕,“非遗”文化持续“出圈”。铜梁火龙舞、龙岩板凳龙、东海人龙舞……这是“非遗”里的中国浪漫;霸王茶姬将揭阳“非遗”烟花火龙以现代美学诠释,塑造出龙年新春之际特有的高级感美学。“非遗”逐渐与现代社会接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先,“非遗”文化的爆火,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非遗”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特定地域内的人民的创造力,深深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参与和社会形态的塑造,或表现为传统手工艺,或表现为耳濡目染的礼仪习俗等,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同时它们间接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也具有独特性,难以被模仿和再生。宜宾春晚上演的“打铁花”,火树璀璨,人花共舞,不仅拉满新年氛围感,而且体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柔情,是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弘扬“非遗”文化,要在形式上继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

其次,“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其出圈的动力引擎。自贡迎春灯会将潮流IP加入灯组,注入了文化发展新活力。综艺《非遗里的中国》融合文化与故事,赢得了观众的喜爱。“非遗”创新,“新”在传播手段:互联网+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其打破了空间的桎梏,将“非遗”文化更快捷、更全面的展示在大众面前,使得更多人了解、学习。“非遗”创新,亦“新”在创意整合:通过创意设计,开发具备美观和实用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或是加入现代时尚元素,使其贴合当下的发展,进而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更值得注意的是,“非遗”文化具有活态性。非物质文化作为民间文化,它的存在必须依靠传承主体的实际参与,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人。厚植人才沃土、传承后继有人,这既是全社会的深切期盼,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重要基础。应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非遗学科专业建设,鼓励传承人参与院校学习和企业生产,提升创新创造活力和传承发展能力。

穆勒曾言:“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非遗”文化不能只做被保护的温室的“花朵”,推陈出新,打破发展壁垒,才能“开”的更加艳丽。

来源:红网

作者:邱焕娇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6/91/1352905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