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坠落”的《审判》:观众究竟需要怎样的电影交流活动?

来源:红网 作者:李朝欣 编辑:张瑜 2024-03-26 20:19:38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李朝欣(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法国导演茹斯汀·特里耶带着前不久获戛纳“金棕榈”奖最佳影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的《坠落的审判》来到了中国,并于3月2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了首映礼。首映礼的映后交流活动还没有结束,关于参与对谈的嘉宾和主持人的言论就冲上了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无独有偶,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在路演过程中因时间安排引起观众不满,导致演员遭受指责;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三大队》由于演员拒绝配合跳网红舞蹈,而引发网友对路演目的和活动的探讨;暑期档大热的《封神》借助路演活动的宣传,带动票房增长……当这些话题和活动一次次被探讨时,我们也就不得不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电影交流活动才是观众需要的?

提到映后交流活动,长期以来引人关注的电影路演是最为主要的形式,作为电影宣传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被许多导演和演员称为“一部电影命运的最后一哆嗦”。随着商业电影的兴起和电影题材、电影类型的拓展,宣传方往往需要构思更为丰富、新颖的活动,挖掘能够“破圈”的话题,以带来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实现受众注意力到票房的转化。

此外,近年来兴起了另一种形式的电影交流活动——小论坛。面对题材严肃或艺术性较强的电影,过分强调娱乐性显然不合时宜,极有可能破坏观众对于影片的思考,影响影片内容的传达,此时,另一种较为严肃的学术对谈、跨界交流的类形式就显示出了优势。在北大举行的《坠落的审判》首映礼便是出于这样的考量。举办偏向学术交流、艺术探讨的小论坛,能够配合影片的主题表达,与主创人员一同对创作想法、艺术表达加以探讨,也有利于加强观众对电影的理解,打通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对话渠道。

然而,当前部分电影宣传方为了所谓的“破圈”和“话题”,往往会在作为主创的艺人身上寻找能够引起粉丝群体反应的“爆点”,因而映后交流无关于电影本身而专注于制造话题的现象愈演愈烈。无视电影本身而强调娱乐性和欢乐氛围,出现在热搜上的词条与电影创作脱钩,越来越多的电影交流活动没有了交流,只剩下娱乐化的活动。这样的趋势出现并成为了电影宣传的一大困境,影响的不仅仅是某一部电影的销售,而是从创作到消费的全流程,甚至影响整个电影产业生态。

严肃交流论坛形式,也未能避免以“话题”为导向的宣传引导。举办这样论坛的宣传方,往往会邀请一些比较出名的主持人和其他拥有一定学术地位与头衔的嘉宾。这就需要以影片主旨为基础,寻找合适的讨论主题与参与嘉宾。然而,现在大多数的活动策划为了追求主题“破圈”,引发公众讨论,邀请主持人与嘉宾往往更看重主持人的知名度和嘉宾的头衔,所探讨的主题也并非完全围绕影片展开,而更多的是以流量为导向,以“破圈”为主要目标。

当《三大队》路演现场的网红舞受到现场主创人员的拒绝与观众的反对时,当本应是女性议题深入探讨的《坠落的审判》首映现场嘘声一片时,当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强势回升,年度观影人次突破12亿时,电影交流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电影营销已经不存在万能模板。单纯地挖掘具有争议性、讨论性话题以求破圈,能获得一时的流量与关注,却没有办法成为一种长期行之有效的宣传,对影片本身的艺术性与主题表达所造成的也是以负面为主的影响。

观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电影宣传活动?对于不同的影片,不同观众有着不一样的期待与兴趣点,但相一致的是其对于影片本身着深入了解和深度思考的需求。宣传方应该认真对待每一部电影,把电影本身作为活动策划的根据与灵感源泉,在创新活动形式以最大限度地激起观众兴趣的同时,尊重电影艺术性,用心真诚地对待主创和观众,追求票房价值的同时重视活动内容,真正做到宣传电影、服务观众,让电影的宣传更具深度和长久影响。

来源:红网

作者:李朝欣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7/60/136744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