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监督笔”虽好,但别忘了“笔下留情”

来源:红网 作者:吴昆成 编辑:张瑜 2024-04-26 17:51:24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吴昆成 (华中师范大学)

近日,一则关于学校向学生发放价值888元的“监督笔”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这种笔内置摄像头,老师可通过专用软件实时查看学生的书写内容,旨在监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然而,这种看似高科技的“监督笔”,真的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吗?“监督笔”下的字句,是孩子们的内心的“囚歌”还是自由的诗篇?(4月26日 今视频)

首先,关于这支笔的价值问题,虽然学校声称是免费发放,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笔费用很可能会以其他名目转嫁到学生或家长的负担中。如此高昂的价格,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此外,笔尖上的“监督”,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双手,还囚住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从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简单粗暴的监督者。虽然表面上看,“监督笔”似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实际上可能会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动力。长期在监督下学习的学生,一旦失去监督,可能会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这种监督方式也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教师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查看和分析每个学生的书写内容。在教育部不断强调为教师减负的背景下,这种做法似乎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而且,并非所有教师都需要或想要使用这种“厉害”的工具,但在学校层面的推广下,他们可能不得不应付,这很容易导致教育走向形式主义。

近年来,教育界涌现出许多新技术,如防走神的“头环”、人脸识别检测抬头率或通过面部情绪识别判断学生上课状态的系统等。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但过度使用可能会让学校环境变得越来越压抑,让学生仿佛身处监狱。技术的运用应当恰到好处,既能辅助教学,又不会侵犯学生的隐私和自主权,给师生之间留有一份真挚的温情。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灵魂的触动和个性的培养。真正的教育,需要温情的陪伴与引导,而非冷酷的监督。学校和教育部门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更应审慎思考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创造一个既充满科技气息,又保留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与规则的平衡中茁壮成长。

毕竟,“监督笔”虽好,但别忘了“笔下留情”,让教育回归其本质,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吴昆成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8/60/1377659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