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保护“声音权益”的里程碑

来源:红网 作者:陈慧娜 编辑:张瑜 2024-04-23 19:37:19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陈慧娜(长沙理工大学)

今天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案涉AI声音,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4月23日 央视新闻)

声音作为个人特征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是人格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自然人享有声音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声音权。此次判决正是基于这一法律条文,对声音权进行了有力的维护。

在本案中,被告方以技术手段将原告的声音进行AI化处理,并在商业平台上进行销售,显然侵犯了原告的声音权。尽管被告方在辩护中提出了各种理由,如声音来源合法、与原告有合作等,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侵犯声音权的借口。正如法官所强调的,对录音制品的授权并不意味着对声音的授权,声音作为一种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未经许可的使用都构成侵权。

这一判决不仅是对原告个人权益的维护,更是对整个社会声音权保护意识的提升。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声音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随之而来的声音侵权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盗用他人声音,进行商业活动或散布虚假信息,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加强声音权的法律保护,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声音权的保护并非一蹴而就,在司法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规定,明确声音权的范围、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以及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等。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声音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声音权的良好氛围。

此外,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需要在保护个人权益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声音被非法获取和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行为,确保技术发展与个人权益保护相协调。

在未来的日子里,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的司法实践,不断完善声音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让每一个自然人的声音,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期待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遵守法律、尊重人权的前提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陈慧娜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8/67/137585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