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星巴克消费才能入座?公平使用公共空间才是关键

来源:红网 作者:许梦萍 编辑:田德政 2024-05-24 17:22:27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许梦萍 (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在西安的一家星巴克,有男子因未下单,坐下一分钟就被赶走。据媒体报道,男子询问:“不让坐是吧?”星巴克员工回应:“你要坐就手机下单,你或者去商场那边坐也可以。”最终,这名男子起身离开。对此,网友的意见不一。有网友表示:“做生意不是这样的。视频里一看就是空着大量的位置。赶人应该在人满为患时,而不是生意都没有的时候。”也有人说:“人家那是消费场所,房子也是人家租来的,不消费凭什么在人家的经营场所休息?”(5月24日 红星新闻)

从商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或许有其合理之处。在租金上涨、运营成本增加的现实压力下,商家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座位周转率,以维护自身的盈利模式。“消费入座”能够更好地管理店内的客流和座位资源,确保为真正有消费需求的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同时,这也可能引起部分顾客的不满,特别是对于那些习惯于在咖啡厅里阅读、工作或小憩的顾客来说。面对此类事件,或许更加重要的是,无论作为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应该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彼此的需求与感受,公平地使用公共空间,寻求一种平衡和谐的解决方案。

首先,商家的经营并非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也应该充分考虑顾客的体验与需求。商家有权要求顾客消费,但这种过于强调“消费入座”的做法无疑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星巴克作为全球知名的连锁咖啡品牌,一直以来都以其舒适的用餐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然而,此次事件中,员工的举止与品牌的服务宗旨似乎有所背离。这种“消费入座”的做法,与过往顾客即便不消费也可在店内自由休息的印象大相径庭。星巴克客服后来对此回应称,星巴克所有门店欢迎顾客,无论是否消费都可以就座,如果顾客遭遇“礼貌劝走”等情况,可以将门店地址提供给客服,会要求门店改善服务。此回应也与事件中的涉事门店的做法并不同,而这种矛盾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星巴克在管理上的不一致性。

其次,商家在制定规则时应更加兼顾人性化和灵活性。例如,在人流并不密集的时段,适当放宽一些要求,允许消费者短暂休息;而在客流高峰时段,则可以适当引导顾客进行合理消费,以保证营业场所的正常运营和其他消费者的权益。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新的互动模式。而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与理解是关键,只有在双方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营造出一个既高效又舒适的消费环境,实现双赢的局面。对于星巴克以及其它连锁品牌来说,在保持品牌形象的同时,处理好与消费者的关系,是其在市场竞争中不可忽视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免费服务背后的增量价值也不容小觑。在很早之前,星巴克就有“第三空间”文化,是指为人们提供文化、精神和环境的体验。对于星巴克或者其他企业来说,利用一些闲置的位置可以向潜在的消费者展示自身文化,或许能够更好地开拓市场,吸引顾客。

但作为消费者自身,除了在享受商家提供的服务外,也需要换位思考。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是商家,看到有人在我们的店铺里占据座位却不消费,我们会作何感想?又或者,如果我们是消费者,急需找个座位休息或用餐,却发现座位被无关人员占据,我们又会有何感受?有些人或许认为,自己只是短暂坐下休息,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真正消费者的不公平,也是对商家服务的不尊重,尤其在人多的情况下非消费霸占消费区域的座位。当我们没有消费意图时,可以选择公园的长椅、商场的公共休息区或其他无需消费即可使用的座椅。这样既不会占用有限的消费座位资源,也体现了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与理解。

商家提供的服务并非无偿,这背后有着经营者的辛勤努力和成本投入。当我们选择进入一家店铺,享受其提供的座位和环境时,我们实际上是在享受一种由商家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是有价值的,它体现在我们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费用中。同时商家也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公平使用公共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无论是温馨的咖啡角落,还是繁忙的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终极目的应是服务于公众,营造一个既能满足经济效益又兼具人文关怀的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许梦萍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9/68/139355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