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富
有些工作原本需要一周时间完成,但在基层却变成了当天必须反馈。甚至有基层乡镇干部反映,有时上级部门上午刚下达通知,就要求下级部门在下午下班前提交报告……近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发起了“基层工作‘层层提速’现象,怎么看”的讨论。
上级在安排工作、布置任务时,通常会预留一定的时间余量,这些时间余量原本足以完成工作。然而,在层层分解和下达的过程中,最初设计的时间余量往往被不断压缩和挤占。对于各级牵头部门而言,这并无不可理解之处,毕竟各级部门也需要时间来收集、整理,甚至可能需要对不符合要求的结果进行返工或纠正。因此,预留时间余量对各级部门而言是必要的。
可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现实考量,时间余量随着层级的降低而逐渐减少,甚至到了基层,就变成了“工作才刚开展,就要交总结”的挠头事。如此,“层层提速”,俨然变成了“层层加码”。只不过,这个“码”不是增加任务量,而是压缩时间余量。
在日常工作中,“层层提速”现象非常普遍。一张表、一组数据、一份总结、一项任务等,在从上至下的安排部署中,都可能出现“层层提速”的情况,其目的是为自己留足时限,以便收集、汇总、撰写、审核等工作,这样不仅能纠正错误,也能提高质量。从“利我”的角度看,“提速”越快,留给上级的时间余量越多,越能掌握主动权。但在考虑有利于自身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基层的实际情况,否则,“层层提速”就可能成为基层负担,甚至在基层无法执行的情况下,变质为“一级骗一级”的形式主义。
“提速”的前提应是确保工作的真实性和高质量,基于任务的艰巨性、覆盖面、实操性等方面的现实考量,关心和支持基层干部的实践能力与反应速度,而非单纯的“利我主义”“本本主义”或“官僚主义”。因此,“层层提速”必须根据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现实条件,转变为“层层提质”,而不是“层层加码”。
要推动为基层减负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站在基层的角度思考问题、办事和做决策。避免“层层提速”沦为“层层加码”,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时间节点,特别是要给基层“终端”留足时间余量,根据任务的实际需求为基层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文件的停留时间不应过长,避免基层接收到文件时与文件成文时间相距太远,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耗时。
布置任务的上级“始端”完全可以明确任务下达到基层的时间,并通过明确时限和刚性要求来为基层减负。同时,要畅通意见和诉求征集渠道,建立自下而上的问题反馈机制,对那些将“提速”变为“加码”的单位和领导要严肃追责问责,让那些“截留”基层实干时间的行为付出代价。
来源:红网
作者:王可富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