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享(山西传媒学院)指导老师:雷桂萍
近日,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一米糖葫芦”,一系列网红商品不仅以其独特的外观和营销手段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更在无形中绑架了人们的情感,引发了一场关于消费主义和情感表达的讨论。
在现代社会,情感已成为商家营销的有力工具。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一米糖葫芦”,这些网红商品背后隐藏着情感绑架的营销策略。商家通过将商品与爱情、亲情等情感挂钩,创造出一种消费氛围,让消费者在购买时感受到情感的满足。这种策略诱导消费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情感,不惜花费重金购买被赋予特殊意义的商品。例如,“一米糖葫芦”被宣传为“这个冬天检验真爱的标准”,无形中给消费者施加了购买压力,仿佛不购买就不足以表达爱意。
情感绑架诱导消费的现象,不仅扭曲了消费行为的本质,也可能导致消费者在情感表达上的误区。商家利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通过广告和营销手段,使消费者成为消费主义的奴隶。在这种策略下,消费者往往被情绪所驱动,而非理智地作出购买决定,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型消费。情绪型消费特别常见于感情型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她们的情绪易受环境气氛的影响,购买欲望多由直观感受引起。
网红商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虚假宣传抬高价格。这些商品往往通过夸大其词的营销手段,将普通商品包装成具有特殊意义的“限量版”或“特别版”,从而提高其售价。“秋天第一杯奶茶”只是普通的饮品,但在营销下成为了热门商品,商家趁机提高价格。“一米糖葫芦”更是将普通的糖葫芦组合变大,成本增加不多却价格翻倍,平时只需要5元一串的糖葫芦价格直接飙升到88元一串。这种虚假宣传使消费者在情感的驱使下,往往忽略了商品的真实价值,而是基于情感的附加值支付高价,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侵犯。这种现象不仅扭曲了消费行为的本质,也可能导致消费者在情感表达上的误区。
在网红商品的消费现象中,我们还看到了假性自我关怀的影子。假性自我关怀是指那些表面上看似在关爱自己,但实际上并没有满足内心真实情感需求的行为。消费者在追求网红商品的过程中,往往被商家的营销策略所左右,购买了并不需要的商品,以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奖赏或关怀。然而,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焦虑、愧疚或不安等消极情绪,因为它并没有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反而可能导致精神内耗。真正的自我关怀应该是引导自己往更好的方向改变,而不是盲目跟风,被商家的营销策略所操控。它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行为,关注、尊重、照顾自己,用更直白的方式来说就是“爱自己”。然而,当这种自我关怀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仅仅为了做而做,就可能导致对生活的厌倦和价值观的扭曲。
情感绑架式消费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与市场的博弈。它不仅掏空了消费者的口袋,也可能掏空了消费者的情感。我们应该学会辨别,理性消费,不让情感被商品绑架,真正实现情感的自由和自主。
来源:红网
作者:李享
编辑:唐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