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据“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消息,今年以来,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聚焦导游乱象、强制消费等人民群众身边事,坚决整治强迫购物等突出问题,依法查办了一批重大案件。这一消息看似展现了旅游市场整治的成果,但背后折射的却是行业顽疾的长期存在。旅游乱象为何屡禁不止?仅仅依靠行政处罚,能否真正净化市场?
从公布的案例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低价团、强制购物、无证导游、虚假宣传等方面。这些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甚至成为某些地区的“行业潜规则”。比如,导游因游客购物金额未达预期而恶语相向,旅行社以零团费吸引游客后通过购物回扣牟利,甚至有无证导游公然威胁游客“不消费就不让走”。这些行为不仅损害游客权益,更让整个旅游行业的信誉蒙羞。
许多案例的共同点是“低价团”或“零团费”。旅行社以远低于成本的报价吸引游客,再通过购物提成、自费项目等方式弥补亏损并盈利。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赌团”——赌游客会在行程中消费足够多的商品。而一旦游客消费不足,导游和旅行社便会采取各种手段施压,甚至不惜辱骂、威胁。这种畸形商业模式的存在,使得旅游市场长期陷入恶性竞争,正规经营的企业反而难以生存。
此次公布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扣导游证、停业整顿等,看似严厉,但对比违法收益,是否真的具有震慑力?例如,某旅行社因安排购物获取回扣被罚款数万元,但其违法所得可能远超罚金;导游因强迫购物被暂扣证件数月,但换一家旅行社仍可重操旧业。违法成本低、执法力度不均、监管存在盲区,使得部分从业者心存侥幸。
真正净化旅游市场,不能仅靠事后处罚,而需从源头治理。首先,应加强对低价团的监管,明确旅游产品的成本红线,禁止明显低于市场合理价格的旅游产品上架。其次,完善信用惩戒机制,对屡次违规的旅行社、导游纳入黑名单,限制其从业资格。此外,游客也需提高警惕,理性选择旅游产品,避免贪图便宜而落入消费陷阱。
更重要的是,旅游行业应摆脱对购物回扣的依赖,转向品质服务竞争。地方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旅行社开发深度游、文化游等特色产品,以优质体验而非低价吸引游客。只有当市场回归良性竞争,游客才能真正享受旅游的乐趣,而非沦为“待宰的羔羊”。
旅游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乱象频发的市场却让这份向往蒙上阴影。整治旅游乱象,不仅关乎行业健康发展,更关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旅游回归纯粹,让旅途成为享受而非煎熬。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