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雨晴(郑州大学)
近期,某平台上线了一部名为《裁员后我的美女总裁求我复职》的短剧。该短剧存在多处剧情、人设与现实生活中华为、小米的业务相似,如男主角名为余程冬,他被骁米集团挖走,且专注于无人驾驶领域。
剧中男主角名为“余程冬”,与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的名字仅一字之差;剧中企业名为“骁米集团”,与“小米集团”名称高度相近;而“骁米集团”的董事长“苏柒”,又与小米近期推出的SU7车型名称谐音相似。甚至该短剧剧情也围绕无人驾驶技术展开,与当前小米、华为等企业积极布局的智能驾驶领域高度重合。高度相似的设定,难免让人质疑其创作的初衷。该剧是否在有意“碰瓷”现实中的知名企业和公众人物,以制造话题、博取流量。
剧中还出现了无人驾驶汽车因系统缺陷而自燃、爆炸的情节。这种夸张、失实的表现手法,不仅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引发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不必要恐慌,还可能损害相关企业的声誉。
近年来,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式迅速走红,凭借草根逆袭、霸道总裁、小说快穿等热门题材,迅速赢得了大众喜爱。然而,部分创作者为吸引眼球,不惜在人物设定、剧情编排上打“擦边球”,甚至直接影射现实中的企业和个人。这种蹭热度的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较高的关注度,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对相关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误导公众认知。
事实上,此前也曾有影视作品因影射现实而引发网友热议甚至法律纠纷。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由黄晓明饰演的男主角“成冬青”被观众广泛认为影射了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影片情节与新东方的创业经历高度相似,虽然影片片尾声明“本片纯属虚构”,但仍然引发了公众对新东方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021年播出的电视剧《你微笑时很美》被网友指出大量情节照搬现实电竞选手的经历、游戏ID、人设及圈内梗,涉嫌“融梗”现实,引发电竞圈强烈抵制。网友批评该剧“偷了选手们的青春”。2023年播出的电视剧《他是谁》中,虚构的“余爱芹案”与1996年震惊全国的“南大碎尸案”高度相似,甚至虚构了“余爱芹婚外情”“私生活混乱”等情节,引发受害者家属强烈不满。家属表示,这些不实情节严重侮辱了逝者,给他们造成了二次伤害,并已委托律师提起诉讼。
文艺创作虽需源于生活,但更应高于生活,不能简单复制甚至歪曲现实。艺术创作需要自由,但这种自由绝非无边界的。当虚构作品开始消费真实人物或企业的形象、声誉,甚至误导公众认知时,便已越过了合理创作的边界。“擦边球”式的创作手法正在成为一种不良的创作风气,损害了影射对象的合法权益,如姓名权、名誉权等,更不利于整个文艺创作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关影视剧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及时干预存在明显“碰瓷”嫌疑的作品,避免其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影视创作者应坚守职业道德,尊重他人权益,避免将现实人物和企业作为流量工具。艺术创作应当追求创新与深度,而非依赖蹭热度博取眼球。公众也应理性看待影视作品,不盲目代入现实,辨别虚构与真实,避免被误导。唯有平台、创作者与观众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的文艺创作环境,让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脱颖而出,而非让“碰瓷”之作大行其道。
艺术创作需要灵感,但更需要底线。当虚构开始侵蚀现实,当创作沦为流量的奴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艺术的纯粹,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尊重。希望此次争议能为行业敲响警钟,让“碰瓷”之作无所遁形,让真正的艺术创作回归本位。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肖雨晴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