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打开社交平台搜索“海外直邮”,满屏都是消费者的愤怒与无奈:“收到的包是假货,物流信息全是编的”“平台说支持验货,结果鉴定报告不被认可”“客服踢皮球,退货比登天还难”。曾经被视作“足不出户购全球”的便捷通道,如今却成了假货的“漂白池”——当“原产地直发”变成“境内转圈”,当“全程可溯”沦为“信息魔术”,海外直邮的信任危机,敲响的不只是消费领域的警钟,更是对监管与平台责任的拷问。
这场骗局的底层逻辑并不复杂:假货贩子把境内生产的仿品,通过伪造物流轨迹、虚构海外清关环节,包装成“海外直邮”的商品,利用消费者对“进口=正品”的固有认知牟利。但更值得追问的是,这条黑色产业链为何能长期存活?平台真的毫不知情吗?某消费者反映,下单前要求商家提供海外资质,对方甩来一张模糊的“海外公司授权书”,平台审核时竟一路绿灯;物流信息显示“从美国洛杉矶发出”,实际连快递官网都查不到该网点——这些明显漏洞,平台若真想管,本不难发现。可为何仍有平台放任“假资质”“假物流”泛滥?说白了,流量和佣金面前,部分平台选择了“装瞎”。
消费者的维权困境,更暴露了监管体系的薄弱。当消费者拿着鉴定报告找平台,平台说“需商家同意”;找商家,对方搬出“跨境商品不退不换”的霸王条款;报警?涉案金额不够刑事立案标准;找海关?跨境包裹数量庞大,逐一查验力有不逮。更棘手的是,部分假货通过“双公司运作”——境内生产、港澳短暂停留“洗白”、再伪装成海外直邮——链条横跨多地甚至跨境,单一部门难以覆盖,跨区域协作又常因信息壁垒卡壳。这种“九龙治水”的局面,让售假者钻了空子。
但乱象并非无解。要斩断假货链条,关键要让“作弊者”付出代价。首先,平台必须扛起“守门人”的责任。既然收了商家的佣金,就该把好资质审核关:海外公司的注册信息能不能通过当地政府验证?物流单号能不能在官方网站溯源?这些基础核查,平台完全有能力做到。若继续“宽进严出”,甚至默许售假,就该被追究连带责任。其次,监管部门要打破“各自为战”的僵局。海关、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不妨建立跨境数据共享平台,对高频异常物流、重复投诉商家重点监控;与主要货源国建立协作机制,从生产端堵住假货流出。最后,要给消费者“撑腰”。明确“海外直邮”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的边界,简化跨境鉴定流程,降低消费者举证成本——只有让维权变得容易,才能让售假者不敢嚣张。
跨境电商的本质是“信任经济”。当消费者不再相信“海外直邮”的标签,受损的不只是某个平台或商家,更是整个行业的未来。治理乱象,不是要否定“海淘”的价值,而是要让“正品直邮”成为底线而非卖点。只有堵住制假的源头、扎紧监管的篱笆、压实平台的责任,才能让“海外直邮”真正回到“买全球、买正品”的正轨。毕竟,消费者想要的从来不是“漂洋过海”的故事,而是拿到手里的安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