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布公告,比亚迪获得中国足协“中国之队”官方合作伙伴(汽车类)权益招商项目。有媒体报道,比亚迪接下来5年,每年为“中国之队”提供约1500万人民币的赞助,总价合计7500万人民币左右。此举,本应成为中国品牌助力体育发展的佳话,却因一场“抵制国足赞助商”的舆论风波变了味。部分网友以“国足不配”为由,将矛头指向赞助商,甚至扬言“谁赞助就抵制谁”。这种情绪化的抵制,更折射出一种扭曲的“成绩至上论”的社会心理。
首先,将国足战绩不佳的愤怒转嫁给赞助商,是一种典型的“迁怒”行为。赞助商并非成绩的直接责任人,而是中国足球生态的重要支持者。比亚迪的赞助对象涵盖男女足各年龄段国家队及青训体系,若因抵制导致赞助商退缩,青训投入和基层足球发展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中国足球本已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此类抵制无异于“因噎废食”。
其次,这场风波中疑似存在商业操弄的痕迹。有媒体报道,部分极端言论可能是由竞争对手雇佣的水军煽动,试图通过打击比亚迪品牌谋取商业利益。无论这一“阴谋论”是否属实,抵制行为已对中国足球的商业环境造成实质损害。赞助商需要稳定的舆论环境,而非无端的攻击。
此次抵制风波还反映出一种极端的“成绩至上论”。球迷对成年队战绩的不满,被无差别发泄到所有关联方,甚至将草根足球与职业足球、国足对立起来。这种割裂的舆论环境,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恶化中国足球的生存空间。足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基层参与、职业联赛和国家队的协同发展。赞助商的投入,无论是投向草根足球的“短平快”,还是投向国足的“长周期”,都是支撑中国足球金字塔的必要养分。抵制赞助商的行为,恰恰破坏了这种多元共生的生态。
在国足成绩低迷之际,比亚迪等企业依然选择伸出援手,其勇气与担当值得肯定。这种赞助行为已超越单纯的商业逻辑,带有公益属性和家国情怀。正如“凤凰体育”所言,“在舆情如履薄冰的当下,愿意赞助中国足球的企业展现的是社会担当。”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批评与讽刺固然可以存在,但建设性的支援更为珍贵。
抵制国足赞助商的行为,配不上“爱国”之名。爱国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对未来的建设。中国足球需要的是理性批评与务实支持,而非“自毁长城”式的抵制。只有当公众、媒体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为中国足球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让青训的“种子”有机会生根发芽。否则,抵制的声浪终将淹没中国足球的未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