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实(云南财经大学)
炎炎夏日,杭州的爱心冰箱本是为高温工作者送去清凉的善意之举,如今却因社交媒体广泛讨论的一段“打包式”取水视频陷入尴尬境地。这无疑暴露出爱心冰箱在行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善意传递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复杂关系。(7月22日 九派新闻)
爱心冰箱的设立是源于社会对高温工作者的关怀。户外工作者们在酷暑中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他们的辛苦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回报。爱心冰箱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社会大众的善意与高温工作者的需求,为他们在酷热中送去一丝清凉。这种自发的公益行为本应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不仅彰显了社会的温度,更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然而,“打包式”取水现象的出现却给爱心冰箱的运行带来了现实挑战。当有人将大量瓶装水据为己有,不仅违背了爱心冰箱设立的初衷,也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面临断供风险。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善意的伤害,也让爱心冰箱的运行陷入困境。工作人员每天需要补充两千多瓶水,即便如此仍可能无法满足真正有需求者的饮水需求。保安协助看管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现象,但无疑增加了公益项目的运营成本,也让原本纯粹的善意之举变得复杂起来。
“打包式”取水现象反映出部分人公共道德意识的缺失。在公共资源面前,每个人都应秉持着合理利用、尊重他人的原则。爱心冰箱中的水是社会大众共同的善意,理应由真正需要的人分享。而“打包式”取水者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需求,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社会道德的践踏。
针对该事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个人素质的低下,而应从多个方面寻找解决良方。首先,社会应加强对爱心冰箱的宣传引导以明确其设立目的和使用规则,让更多人了解并遵守。其次,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建立更完善的灵活管理机制以确保水资源能够合理分配。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设置智能取水装置等措施对取水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爱心冰箱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在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并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让这份澄澈的善意能够持续传递下去。
杭州爱心冰箱的遭遇仅仅是社会善意与现实困境碰撞的一个缩影。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不道德行为而否定整个公益项目的价值,更不能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信任。相反,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有效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公共意识,让爱心冰箱真正成为传递温暖的桥梁,而非让善意陷入“取予失衡”的循环。唯有如此,才能让社会的善意之花常开不败,让更多人在需要帮助时能够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戚实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