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欣瑶(南京师范大学)
7月30日,湖南怀化的陈同学在拆录取通知书时发现另一人的通知书被夹在自己通知书下面,多次联系招生办。次日,湖北师范大学校办工作人员表示,录取通知书只是以纸质形式通知学生,不影响学生入学,错寄可能是招生办的人发放时疏忽错漏,发现会立即补发。(7月31日 荔枝新闻)
湖北师大轻描淡写地解释,将一份承载着万千学子梦想与高校责任的重要文件,降格为可有可无的“纸片形式”。这看似偶发的“小纰漏”,实则折射出部分高校对录取通知书价值的严重低估。
录取通知书,远非一张轻飘飘的“通知纸”。对每一位十年寒窗终圆梦的学子而言,它是人生重要里程碑的具象化见证,是奋斗汗水浇灌出的第一枚果实。亲手拆开专属自己的那份“红笺”,定格瞬间的激动与自豪,已成为当代年轻人不可或缺的仪式感。社交媒体上“晒通知书”的热潮,正是这种情感共鸣的集体宣泄。湖北师大一句“不影响入学”,看似安抚,却冰冷地忽视了这份情感需求的正当性。试想,当同龄人纷纷收获喜悦,另一位本该收到通知书的学子却在等待中心生焦虑,这份因高校疏忽造成的迟到与不确定性,对个体体验造成的磨损,又岂是“补发”二字能轻易弥补?
录取通知书是高校递给新生的第一张名片,是塑造“第一印象”的关键触点。其设计、送达的每一处细节,都无声传递着学校的治学态度、管理水准与人文关怀。从北大通知书内嵌的“大学堂”牌匾拓印,到南开大学随信附赠的两颗莲花种子,顶尖学府早已将通知书淬炼成精神图腾。而湖北师大回应中流露出的“形式而已”“错了补发”的随意姿态,无疑给这份珍贵的初次印象蒙上了阴影。
更关键的是,录取通知书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多元实用功能。校方强调“不影响入学”,却回避了它作为重要凭证的实际价值。录取通知书是新生报到注册的关键依据,是激活学籍、办理户籍迁移、申请助学贷款、享受交通及景区学生优惠福利的核心证明。缺失它,学生往往需要反复奔走、耗费额外的时间精力去向各方证明“我是我”“我被录取了”,平添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沟通成本。
湖北师范大学的回应将录取通知书简化为单向的“通知”,而忽视了其作为契约象征、情感载体、管理起点和校园文化导入器的复合价值。这种认知导致了在发放环节的粗疏管理以及在纠错环节的被动敷衍。高校是教书育人的殿堂,“严谨”与“责任”本应刻入其骨髓。一封录取通知书看似细微,却是高校践行其育人理念、展现管理水平的第一个实操环节。在这个环节的轻忽,传递的是一种与高等教育精神背道而驰的随意性。
育人者,当以慎始为先。录取通知书不应是高校眼中“形式主义”的累赘,而是履行承诺、传递温度、建立信任的庄严起点。这封被错寄的通知书,应当成为高校反思管理细节、重塑育人初心的“警示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闫欣瑶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