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一(重庆大学)
7月7日,四川乐山至雅安高速公路符溪收费站上演了一场“蔬菜身份之争”。一名司机运输韭菜花通过收费站时,起初声称所载为在免费目录内的“蒜薹”,在被工作人员识破后改口为“韭菜花”,最终确认为不在免费目录内的“韭菜花”。双方争执后,司机缴纳28元通行费并将事件曝光网络。令人意外的是,事件随后出现反转,收费站最终决定退还通行费,理由是“属于绿通项目”。
根据交通运输部《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蒜薹明确列入免费范围,而韭菜花未被纳入。尽管二者同属葱蒜类蔬菜,但在政策执行中,细微的名称差异直接决定司机能否享受优惠。类似争议并非首次,此前晒干大蒜、腐烂苹果等案例也因不符合“鲜活”标准被收费。政策的初衷是助农惠农,但过于严格的“白名单”制度,使得一线收费员与司机常陷入“对簿目录”的尴尬。
司机一方从理直气壮地表示“做了几年生意都没被收过费”,到试图将韭菜花谎称为蒜薹,其耐人寻味的态度变化不免被质疑是故意混淆以逃费。收费站一方收费又退费的“朝令夕改”式做法,也令人怀疑争议产品在基层是否常有“看人下菜碟”的操作空间。实际上,司机与收费站的无奈之举背后,绿通政策的“畅通”困境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是政策文本与现实需求的脱节问题。2009 年发布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采用“白名单”制度,仅收录当时市场流通较广的品类,2010年扩充后便再未系统性更新。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许多细分农产品逐渐形成规模,比如韭菜花作为独立蔬菜品类,在商务部2013年的行业标准中已有明确代码,却始终未进入绿通目录。这种滞后性使得政策难以覆盖实际流通场景,也让人产生 “同类农产品应同等对待”的合理质疑。既然同属百合科葱属的蒜薹能免费,形态、用途相似的韭菜花为何被排除在外?
二是政策执行中的标准模糊问题。涉事司机称“多年运输韭菜花未被收费”的情况,这并非个例。部分地区收费站对边缘品类存在 “弹性执行”,有的基于地方惯例放宽标准,有的则因缺乏验证工具难以精准判断,久而久之形成“政策执行温差”。这一次生问题本质上是由政策制定滞后引发的伦理困境。若严格依法,韭菜花确实不在目录内;但从民生角度看,它与蒜薹功能相似,仅因名称差异而待遇悬殊,显得不尽合理。倘若说“合法”与“合情”之间的两难抉择使得收费或许可以理解,但为何最终又予以退费? “出尔反尔”的处理方式严重损害了基层政策执行的权威性与统一性。
这场收费又退费的风波表明,政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制度设计的初衷,更在于能否与时俱进。一方面,让政策文本与现实需求同步,避免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争议。另一方面,让执行标准与技术手段适配,减少人为误差、实现精准判断。更重要的是,加强政策普及,弥合政策认知的鸿沟,如通过行业协会、物流平台等渠道向司机推送清晰的目录清单和解读。让绿通政策“畅通”,让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魏子一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