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坤(中南民族大学)
近年来,“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对外开放”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支持者认为,大学校园属于公共资源,开放校园大门,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不一样的教学资源。同时,校园内的场所设施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反对者认为,开放校园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会给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造成困扰。
近日,红辣椒评论文章《别让“懒”成为大学校园开放之“难”》,认为高校大门打不开是因为“懒政”的问题。而笔者认为,开放校园必定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求之过急,把一些造成校园难开放的因素全部归因于“懒政”和“一刀切”。校园刚开始有限制地开放是迈向全面开放的关键一步,任何一次小的尝试都是在为以后作准备。
也许有的人会说“好的大学没有围墙,差的学校限制多”“为什么我十年前进学校不用预约?”……其实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时代在变化。十年前高校人流量与社会治理需求远不及当下——如今部分热门高校单日访客量可达数千人,若完全开放却缺乏动态管理,极易导致教学秩序受扰。就像城市交通从“自由通行”到“限行管控”的演变,并非道路变“窄”了,而是随着车流量激增,需要更精细的规则来平衡通行效率与安全需求。高校采取身份证核验或预约制,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筛选真正怀有求知、参观目的的访客。这就像博物馆从“免费开放”到“预约参观”的转变——限制的不是“访问权”,而是对流量的合理疏导。高校“预约制”管理,既能让真正热爱知识的人深入校园,也能避免商业机构、闲杂人员无序涌入。毕竟,校园不是观光景区,而是需要专注氛围的学术空间,高校对访客的有序管理,恰是对教育本质的尊重。
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两年来,有不少校外人士与校内学生在开放的校园内发生了矛盾与冲突:争夺球场场地、殴打学生、盗窃学生物品……当然这都是个例,我们不能认为开放校园必然会引发混乱,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否定高校开放的必要性。这些问题的本质,并非开放本身的错,而是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的体现,更是部分人不遵守规则的错误示范。
高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学校应当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将教书育人作为工作的主线,有效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学校也应当兼顾其社会责任,有序地开放校园大门,让更多的人感受学术的温度,触摸青春的力量。“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校内外人员都是如此,没有谁拥有特权。对于不遵守规则而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学校也不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而是应该及时制止并依规处理。让守规则者安心共享资源,让越界者付出代价。只有这样,高校的大门才能越开越大,让校内外人员在包容与共融中凝聚共识,在资源共享中实现双向奔赴。
相关链接:《别让“懒”成为大学校园开放之“难”》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炳坤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