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伪专家横行,如何让专业知识不再“失声”?

来源:红网 作者:邓桂芳 编辑:吴海刚 2025-07-04 21:37:15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邓桂芳(湘潭大学)

社交平台上,“博士学姐”“金融大V”“医美专家”屡见不鲜……近日媒体调查揭露,不少所谓“专家”实为“李鬼扮李逵”,尤其是医疗、金融、农业等领域,已成为伪专家的重灾区。有的传播伪科学误导公众;有的推销课程、诱导投资,甚至直接实施诈骗;有的推销无效产品坑害农户……种种乱象表明,伪专家的影响已不仅是信息污染,甚至产生了实质性的社会危害。(7月3日 新华网)

中央网信办已将整治“伪专业”信息纳入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但治理绝非一日之功。伪专家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本质是专业权威与公众需求之间的断层在作祟——当真实知识困于学术高墙,虚假人设便成了填补空白的“替身演员”。

公众对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为伪专家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养生、投资理财、农业生产等知识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渴望获取专业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大数据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让公众在信息海洋中迷失,难以找到权威、易懂的内容。真正的专业知识往往深藏于学术期刊、专业书籍中,或是被复杂的术语包裹,无法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大众。这种供需失衡的现状,使得伪专家能够凭借夸张的标题、煽动性的语言,轻易吸引公众眼球,填补知识需求的空白。

专业权威在知识传播中的困境,加剧了双方的断层。一方面,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偏差,让专家学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学术成果产出上,科普工作被边缘化。在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普成果难以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中得到认可,导致专家缺乏参与科普的动力。另一方面,知识传播渠道和方式存在局限。新兴的社交平台更倾向于推送娱乐化、情绪化内容,专业知识因不够“吸睛”难以获得流量扶持;而传统的科普渠道如讲座、书籍等,又因门槛较高、传播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双重困境之下,真正的专业权威在知识传播战场上逐渐“失声”。

要解决伪专家乱象,关键在于疏通专业知识传播脉络,搭建权威与大众间的高效沟通桥梁。学术机构需破除“唯论文”评价体系,将科普成果纳入考核,激励专家走出“象牙塔”;媒体平台需优化算法机制,为专业内容预留流量入口,严格审核账号资质,推行专业认证制度。同时,通过多元传播渠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用信息,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形成双向互动的知识传播闭环,构建起信任稳固、知识共享的良性生态。

当权威不再失语,当知识不再有鸿沟,伪专家自然会失去生存空间,我们的网络环境也将回归真实与理性。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邓桂芳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6/151017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