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卖小哥成“流量道具”,虚假剧情该刹车了

来源:红网 作者:黄鹤权 编辑:吴海刚 2025-08-18 17:43:39
时刻新闻
—分享—

□黄鹤权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年来,一批以外卖小哥为主角的虚假短视频在网络平台泛滥:有的编造“外卖小哥送餐迟到遭辱骂,反转发现对方是老板”的狗血剧情,有的演绎“暴雨天送餐获顾客万元打赏”的离奇桥段,更有甚者伪造“外卖小哥被保安殴打”的冲突画面博眼球。这些视频往往打着“记录真实”的旗号,实则通过刻意煽情、虚构情节收割流量,甚至借此带货牟利。外卖小哥这一与城市运转紧密相连的群体,为何成了虚假内容创作者的“流量密码”?

虚假短视频紧盯外卖小哥,本质上是对社会情感资源的精准算计。外卖小哥是城市里最具辨识度的群体之一,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连接着商家与消费者,其工作中的辛劳、不易,早已通过无数真实故事走进公众视野,积累了深厚的社会同情。这种普遍存在的情感基础,让相关内容天然具备“共情力”。当观众看到“外卖小哥受委屈”,容易本能地代入情绪;看到“好人有好报”的剧情,也愿意主动转发传播。虚假内容创作者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用虚构的冲突放大焦虑,用刻意的温情消费善意,让观众在情绪驱动下完成点赞、评论、转发,最终为流量买单。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外卖小哥的工作场景自带“戏剧张力”,为虚假创作提供了天然土壤。送餐超时的压力、与顾客的沟通摩擦、极端天气下的奔波……这些真实工作中的高频场景,稍加加工就能变成“有冲突、有转折、有情绪”的短视频脚本。相比其他职业,外卖小哥的工作状态更具视觉冲击力:骑着电动车穿梭的身影、印着平台标识的制服、与时间赛跑的紧张感,都能快速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而部分创作者正是利用这种“职业辨识度”,将虚构情节套在真实职业场景上,模糊了现实与演绎的边界,让观众难辨真伪。

流量经济的逐利逻辑,更让这种虚假创作愈演愈烈。在“流量=收益”的变现链条中,外卖小哥相关的虚假视频成本极低——找个演员穿件外卖服,在街头拍段冲突戏,再配上“真实事件改编”的标签,就能轻松获得数十万播放量。有从业者透露,此类视频一旦“爆火”,不仅能通过平台分成获利,还能接餐饮、电动车等相关广告,单条视频收益可达数千元。这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模式,吸引了大量账号跟风模仿,形成“编造剧情—收割流量—商业变现”的恶性循环。而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更让这类博眼球的内容不断被推送给更多用户,进一步放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

这些虚假短视频的危害,远不止“误导观众”那么简单。对公众而言,长期被虚假剧情“喂养”,会逐渐透支社会同情心。当真实的外卖小哥遇到困难求助时,曾被虚假视频“消费”过的公众可能会产生怀疑:“这是不是又在演戏?”这种信任危机,最终会伤害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对行业而言,刻意放大冲突的内容,会扭曲公众对配送行业的认知。比如大量“顾客刁难外卖员”的虚假视频,可能加剧消费者与外卖小哥之间的紧张关系,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创作模式正在侵蚀网络空间的真实性根基。当“摆拍”被美化为“演绎”,“虚构”被包装成“真实”,观众的判断力会逐渐被模糊。有外卖小哥无奈表示:“现在真遇到事拍视频求助,总有人评论‘又是剧本’,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种“狼来了”效应,让真实的声音被淹没在虚假信息的洪流中,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信息信任体系。

整治此类乱象,需要多方合力破解“流量困局”。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识别虚假剧情。比如对频繁出现“外卖小哥冲突”“离奇反转”等元素的账号加强审核,对确认摆拍的内容下架处理并限制账号流量。监管部门可建立“虚假内容黑名单”,对恶意编造、多次违规的创作者依法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更重要的是,公众也需培养“情绪免疫力”,在面对煽情内容时多一份理性判断,不被虚假剧情牵着走。

诸多外卖小哥的真实故事,本就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暴雨中把餐盒裹在怀里的坚守,深夜帮独居老人倒垃圾的温暖,送餐间隙救下落水儿童的勇敢……这些真实的瞬间,才是这个群体最珍贵的画像。当虚假短视频不再能靠消费他们牟利,当真实的善意与坚守得到应有的尊重,网络空间才能真正回归本真,让每个努力生活的身影都被真诚看见。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黄鹤权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52/152084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