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让AI造假成“薅羊毛”利器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汪敏星 2025-08-19 14:37:54
时刻新闻
—分享—

□郭元鹏

据新华网报道,近日,有电商平台商家在社交媒体上反映,个别消费者利用AI工具生成虚假的商品瑕疵图片,要求商家“仅退款”。“还好截屏快,AI的水印还没去掉就水灵灵地发过来了。”电商客服可可(化名)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工作遭遇。这类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商家也遇到类似问题,消费者提供的视频上突然出现两只“右手”;水果上出现明显伪造的霉斑……

当AI生成的虚假瑕疵图片成为敲诈商家的“证据”,当视频中不合常理的细节漏出马脚,电商交易这片本应诚信互惠的土壤,正悄然上演着一场新的攻防战。原本旨在提升效率、改善体验的人工智能技术,竟被异化为“薅羊毛”的便捷工具。这不仅挑战了商家的经营底线,更在悄然侵蚀着整个电商生态赖以生存的公平基石。

为何AI造假能屡屡得逞?究其根源,是技术门槛的急速降低与平台规则漏洞的叠加效应。如今,各类AI生成工具唾手可得,伪造一张逼真的商品霉斑图,制作一段显示“破损”的短视频,对稍有技术基础的人来说,已非难事。与此同时,部分电商平台出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简化流程的初衷,推行了“仅退款”机制。这本是提升服务的好意,却被少数别有用心者钻了空子。他们只需提供看似“确凿”的图文或视频“证据”,商家往往因审核成本高昂、自身举证困难而被迫妥协。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造假者轻松获利,诚信经营的商家却蒙受损失。这种看似“占小便宜”的行为,危害深远。它迫使不堪其扰的商家可能通过提高售价来转嫁风险,最终损害的是所有消费者的利益;更严重的是,它对平台信用体系造成的冲击,长此以往,将动摇整个行业的根基。

遏制这股利用AI技术进行欺诈的歪风,绝非单一力量可为,必须依靠技术升级、规则完善与监管强化的多管齐下、协同治理。

首先,技术反制是基础防线。电商平台作为交易场域的直接管理者,必须主动承担起技术防控的责任。亟需投入资源,开发并部署能够有效识别AI生成内容的系统,对用户上传的、尤其是涉及纠纷的图片、视频进行快速溯源和真伪核验。让那些利用AI炮制的“伪证”在技术火眼金睛下无所遁形,是堵住漏洞的第一步。

其次,规则优化是关键环节。平台需要深刻反思并优化现有的“仅退款”等争议处理机制。这包括:建立更严谨、多环节的审核链条,避免仅凭单方“证据”就仓促裁决;清晰界定买卖双方的举证责任,平衡双方权益;引入并强化消费者信用积分制度,对查实存在恶意造假行为的用户,实施严厉的平台内惩戒(如限制权限、封号),并探索建立跨平台联合惩戒机制,提高其失信成本。

最后,监管发力是坚实后盾。监管的步伐必须紧跟技术迭代的速度。多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及正在开展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等,为治理AI滥用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和行动指南。下一步关键在于强化法规的执行力,对查实的利用AI技术造假牟利、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必须依法从严追责,形成强有力的法律震慑,让投机者真正“不敢假”。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其价值导向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选择与行为的边界。利用AI造假“薅羊毛”的现象,看似只是个别消费者贪图小利,实则折射出新技术浪潮下社会规则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治理短板。

人工智能拥有巨大的潜力去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但若缺乏有效的约束,其负面效应同样不容忽视。唯有电商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筑牢技术与规则防线;监管机构前瞻布局,及时补位,织密法网;广大消费者恪守诚信底线,珍惜自身信用——多方合力,才能有效约束技术的滥用,确保AI真正回归其服务人类、提升福祉的本质。也只有这样,健康的电商生态才能在公平与信任的土壤中持续繁荣生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53/152111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