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8月18日,四川成都市民翟先生向极目新闻反映,他58岁的母亲翟女士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做CT时,因另一患者误入检查室,导致该患者的CT影像被录入他母亲名下,母亲因而被误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母亲在服用了约3个月药物后复查,才发现系误诊。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此事双方尚在协商处置中,医院方已采取改进措施以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并将尽力推动此事妥善解决。
这场从“生命绝望”到“喜极而泣”的反转,暴露出医疗流程中的致命漏洞。这不是偶然的“故事”,而是必须严肃追责的“事故”。
流程失守,让“小失误”酿成“大恐慌”。回顾整个事件,错误的链条清晰可见:有其他患者误入检查室完成CT,医师发现后虽重新检查,却未清理错误数据;系统未能自动覆盖错误图像,导致诊断时调用了他人的CT结果。更关键的是,从检查到诊断的多个环节,本应存在的核对机制集体“失灵”,没人再次确认患者身份,没人质疑“半年内肺部从健康突变为绝症”的医学逻辑,最终让一场完全可避免的失误,演变成持续三个月的“绝症”噩梦。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并非普通疾病,其“中位生存时间2至4年”的诊断,对任何家庭都是毁灭性打击。翟女士服用的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可能存在胃肠道反应、肝损伤等副作用,即便目前身体评估“无明显异常”,长期影响仍是未知数。而家属承受的精神煎熬、为治疗付出的时间与金钱成本,更不是一句“歉意”就能抹平的。
改进措施不能止于事后补救。事件曝光后,医院表示已“采取改进措施”“完善核对机制”。但公众更关心的是:这些措施为何没能在事故发生前就位?从叫号到检查、从数据上传到医师诊断,任何一个环节多一次核对、多一份审慎,都能阻断错误的发生。比如,检查前核对姓名与病历号,上传数据时强制关联患者信息,诊断时对比既往病史,这些并非高深技术,而是医疗安全的基本要求。
医疗质量的底线,在于对“万分之一”风险的零容忍。正如翟先生质疑的,若在发现患者误入后及时清空错误数据,或医师诊断时多一份警惕,悲剧本可避免。现实却是,当流程的“容错率”让位于“高效率”,当制度的“防火墙”被简化成“走过场”,类似的失误就不再是“意外”,而是必然。此次事件中,医院对误入检查室患者的检查是否受影响、系统漏洞是否彻底修复,这些细节的公开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众对医疗安全的信任。
追责不是目的,守护信任才是关键。目前,双方尚未就赔偿达成一致。但比起经济补偿,更重要的是通过彻查厘清责任:是个人操作失误,还是系统设计缺陷?是偶发事件,还是长期管理松散的缩影?唯有严肃追责,才能让医疗机构真正绷紧“安全弦”,让每一个环节的从业者不敢懈怠。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比其他领域更强调敬畏心。患者将健康与生命托付给医院,换来的理应是严谨、专业与负责。一场因CT图像弄错导致的“绝症”误诊,暴露的不仅是某家医院的管理漏洞,更是对整个医疗体系的警示: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技术便利取代责任担当,不能让流程简化牺牲医疗安全。
翟女士一家的“喜极而泣”背后,是无数人对医疗失误的后怕。希望这场惊魂能推动更多医疗机构反思:与其在事故后忙着改进,不如在日常工作中筑牢防线。毕竟,对患者而言,最好的改进措施,是从一开始就不让失误发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