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9日红网青椒训练营(2025年第一期)第二组学员进行了评论写作实践,他们的作品涉及平台不合格二手充电宝、小米车主逆行、高铁静音之争等热点话题,经过训练营导师的点评、学员的修改、评论编辑的精选,红网“红辣椒评论”栏目刊发了《400斤男子乘高铁致邻座拥挤,谁该为被侵占的空间买单?》(熊丝雨,中国人民大学)等8篇评论作品。
本组导师、知名评论员、南方周末原评论部副主任陈斌老师进行了精彩点评,并集中围绕“评论选题会是个好东西”这一角度分享了点评心得。
作为第二组的指导老师,基于过去做评论的经验实操,我在周一前置了一个选题会,与几位同学一起讨论选题所涉及的事实及其思路、方向。
这不仅仅是机构媒体的惯例,有助于同学们理解评论编辑的业务流程,也有效率上的诸多好处,大大降低了同学们与作为指导老师的我双边的成本。沟通本身就是生产力。
首先,这样减少了同学们无谓的工作量,节省了他们的时间。最后,周二有九位同学上交了评论作品:其中四位同学执行选题会上的共识很到位,作品的完成度很高,我没有对他们提出任何修改意见;三位同学完成度也不错,我只是提出了少量的修改意见,主要是增强内容与论证力度方案;仅有两位同学我提出了比较多的修改意见,且其中一位没有参加选题会或事后报题。若是没有前置的选题会,让大家把文章交上来之后来提修改意见,相信修改的幅度会大很多,会增加很多工作量,成品提交的时间也会大大延后。
其次,对我本人来说,相当于把后期编辑的相当一部分工作前置到作品的酝酿期,是通过编辑早期介入的方式,来优化评论作品生产的流程,从而提升整个流程的效率。也许我投入的时间未必有太多的减少,但前期多动脑、后期少修改,编辑工作变得相对轻松,这是很显著的。
一举两得,利人利己,何乐不为?
选题会的基本流程是同学们依次发言,讲由头,讲思路与方向,然后我提一些问题或建议。评论应该在系统、全面与完美掌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从选题会的讨论中可以听出,某些同学对事实的掌握是比较粗颗粒的,我追问一些关键的细节问题就显得有些支支吾吾,我会让他们去进一步查证核实。
譬如,小孩在高铁上发出声音,引发别人的不满,小孩的年龄本身就很重要,这是需要关切的一个重点。如果小孩很小,大家应该对此有很高的容忍度,以营造对母婴友好、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氛围,德国认为很小的孩子哭闹算自然音,大家必须容忍,这才是文明的体现,所谓公共空间的“静音”并不是社会共识,舆论场不能谁的声音大谁就有理。我们应该站在合理的权利责任边界及文明存续、社会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确定公共空间纠纷的是非曲直,善于打捞沉没的声音,为不能发声的发声,而不是被所谓的舆论牵着鼻子走。
一些事件引发了公众关注与讨论,因而具备了公共性,这个时候偏听偏信就很危险。做新闻也好,做评论也好,一个基本的认知是不轻信。哪怕对方表现得再真诚,再信誓旦旦,也要明白所有的新闻当事人都可能骗人或误导人。保持基本的怀疑与求证精神,一个一篇好评论的出发点;尽可能掌握全面、系统与完备的事实(哪怕大部分不需要写出来),是成就一篇好评论的坚固基石。
好的深度报道追求信息增量,你的报道比别家多出的部分才是你创造的价值,如果你给出了独家报道,那所有的内容都是增量。同理,好的评论追求信息增量、内容增量,还追求思想增量。只有你比别人掌握更全面、系统与完备的事实,并且比别人多思考几个层次,看到更远,把握整个途径,你的评论才会给读者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8月19日青椒训练营部分作品精选:
来源:红网
作者:陈斌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