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虹(中国人民大学)
“大一暑假不实习?你可能会后悔!”“大一实习经验贴”“大一四段实习小总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相关话题。这背后,折射出一批大一学生涌入职场的现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一实习这种“非必选项”好像成为了一种“必选项”。
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他们走进社会的助跑环节。这一接轨校园与社会的环节之所以被放置在大三大四阶段,不仅是因为传统,更是因为合理。大三大四的学生正处于向“社会适应期”过渡的核心阶段,相比大一学生,其认知能力、抗压能力和目标清晰度已显著提升,能够支撑实习的深度参与。在高校教育层面,到大三大四这一阶段,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基本完成,学生此时从“书本”输入转向“实践”输出更符合他们的成长节奏。对于企业而言,大三大四的学生有更强的岗位适配性,专业的能力安置在合适的岗位,是高校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双向的高质量匹配。
而近年,大一实习集中出现,大学生从校园奔向社会的起跑线从原来的大三大四被前置到大一,超前实习的现象也将更多学子内卷和裹挟。这不禁令人思考,是谁重置了这条起跑线?原来的高质量匹配还高质量吗?这条起跑线的位置还合理吗?如果不合理,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不合“常规”的“超前实习”现象并不意味着促成这一现象和顺应这一“趋势”的个体应该被指责。《工人日报》曾对一些高校学生和专家进行采访。在“超前实习”这一现象中,作为主体的大一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在实践中完成试错,早日摸清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若是可以平衡好学业与实习,这自然无可厚非。但同时也有一大部分群体则是被裹挟、被内卷进“超前实习”。看似是自己做出选择,实际上是一种为顺应环境而做出的、被动的“主动选择”。看似是大学生主动抢跑,实际上这可能是他们被推着向前。
面对就业压力,选择在大一申请实习的一些学生抱着“风浪大,先上船”的想法。可是从大一开始努力刷多段实习真的意味着上了船,意味着有了船票吗?不尽然。一方面,缺失高校完整教育培养的“心理韧性”或许难以直面职场压力,大一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未必支持他们匹配到关涉核心业务、专业对口、能够获得职业成长的岗位。
另一方面,智联招聘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32.7%的应届毕业生有过两次及以上实习经历,45.7%有过一次实习经历,共计达78.4%,高于2023年的72.5%。当被问及实习经历是否有助于找工作时,38.7%认为实习经历对找工作“比较有用”,23.1%认为“非常有用”。学生们普遍认为多段实习于就业有利,这也是他们选择大一实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据《工人日报》记者了解,站在企业角度,多段实习很大可能会压缩单段实习的时长,只有1个月到2个月的实习经历价值有限。相较于此,企业更看重至少3个月的深度实习,最好能参与完整项目。因此,大一超前实习于自己而言,是窥见更多可能的机会,但也是素质能力不匹配带来的挑战和缺少系统磨砺的风险。
不考虑个体差异性,对于大多数大一学生而言,本应利用好培养批判性思维关键期,在校园接受通识课程教育,却因为过早实习而可能陷入“做报表”“复印文件”的重复劳动,错失思维训练的机会。被前置的实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他们成长的时间、打乱了他们在系统教育下的成长节律。
除了这部分想要早些“上船”的学生们,还有一部分大一的学生对高校课程设置产生了质疑。据那些在大一便步入职场实习的学生所说,大学教材知识老旧、授课内容脱节、大学教师忙于科研任务……学生们所期待的职业技能与系统的素养建设好像与预期有些出入。失望之后,他们选择在实践中补足缺失的能力。
与此同时,这是一个信息流速极快、流量至上的时代。当看到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实习经历时,不少大一学生的心绪被拨动。转而搜集更多相关信息,大量为博流量而贩卖焦虑的内容扑面而来,超前实习的焦虑被强化。这种情况下,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选择”并非源于清晰的自我规划,而是被就业焦虑、同辈压力、信息差共同塑造的结果。
就业的压力、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包括社交媒体上对“超前实习”的过度渲染等,让很多夹在供需两端的大学生做出了大一超前实习的选择。主动前置起跑线的表象背后其实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多重因素推动而被动抢跑,因为当下可能没有更多、更好的选项,而他们又需要在现实困境和那套好像并不太让人满意的教学秩序中考虑未来的情况。
哈佛大学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指出,高校本科生的过早职业化可能会削弱通识教育价值,导致“工具理性”压倒“成长理性”。换言之,“超前实习”可能过度追求实习经历带来的简历加分等“工具价值”,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对批判性思维、长期发展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并非易事,让学生们在合适的成长阶段习得基础性的通识教育、系统性的素养建设,以及高质量的职业技能或许离现实还很遥远。不过,超前实习等这些看似“不合常规”、看似“自主选择”的现象实际上在折射背后机制的不合理。高校教育与市场现实需求的脱节需要被看见,供需的错位需要高校、企业、媒体平台等多方协同举措。高校需要解决教职人员科研压力与教育目标的矛盾,同时杜绝“水课”“雷课”,补足教材与实践的脱节,按部就班地落实学生的系统培养,为他们步入社会打好完整且高质有效的教育基础。企业则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莫要为获取免费或低廉劳动力,在招聘、营销等信息中联合媒体制造焦虑并引导学生过早实习。对于这一点,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为实习生营造安全、友好的实习环境。此外,媒体平台上应该有更大声量的理性讨论,而非放大焦虑的渲染。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各方都需要久久为功,为学生提供环境和底气,让他们做“自主成长”的真正主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高晓虹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