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父爱”的需求应有更多的“看见”

来源:红网 作者:张锐 编辑:汪敏星 2025-08-20 21:10:37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张锐(兰州大学)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北京朝阳大悦城商场将母婴室更改为育婴室,宝妈和宝爸都能用,该措施引发网友热议。评论区有网友补充道,北京惠多港购物中心除了母婴室外,还设有专门的“父婴室”。(8月20日 《中国青年报》)

“父婴室”并非个例。今年3月份,有网友称在路过深圳一家天虹超市时,意外发现了一间专为爸爸们设立的“父婴室”。据深圳新闻网报道,除了天虹超市,深圳多个商场也陆续设立了类似的“父婴室”。去年10月,上海商场设立“父婴室”的消息,也一度引发热议。

纵观近两年新父婴室设立的报道,几乎都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此类报道之所以能收获高热度,一方面是因为设立父婴室是契合育儿友好的积极举措,值得宣传推广;另一方面是因为父婴室的设立具有稀缺性,此类新闻自然更具“价值”,也因此更容易被传播和关注。

父婴室之所以如此稀缺,以至于频繁引起热议,很多情况下,是因为部分人简单地认为,父亲们对照顾婴儿的需求低,因此不专门设立父亲们用的育儿室。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目前,父亲参与孩子陪伴的比例确实较低。在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模式中,男性承担田间劳作以获取生存资源,女性负责家务与育儿,逐渐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 的分工传统。时至今日,即便进入现代社会,仍有不少家庭延续 “男方打工养家、女方居家带娃” 的模式。也因此,母亲成为了孩子成长,尤其是孩子刚出生时更重要的角色,甚至唯一角色,这些年“丧偶式育儿”的现象也有所体现。

但时过境迁,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时代发展,育儿理念的改变,加之00后开始成为“新一批的父母”,越来越多的人更认同丈夫与妻子应共同照顾孩子的理念。据2019年中国青年报报道,71.6%的受访者认为丈夫应与妻子共同照顾孩子,且数量呈增长趋势。在这一过程当中,孩子母亲更加渴求伴侣的陪伴与理解,父亲也更加频繁地参与到孩子的照顾当中。可见,父亲们照顾和陪伴孩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因此,之前的需求低不等于现在和未来需求低。孩子对父爱的需求,及父亲对孩子陪伴需求的共同上升,也理应被社会所看见。况且,即使需求不高就不设立父亲们应有的育儿室吗?至少于孩子们而言,这不应是一道选择题。设立父亲们的育儿室既是保障父亲带孩子的正当权益,也是鼓励父亲们参与到孩子的培育当中。

对此,政府和社会虽有改变,不过仍存在许多现实困境。近年来,各地陆续设立、延长男方陪产假,并增设保障制度,但陪产假时长仍远低于产假,父亲难以在孩子出生初期承担照看的责任。更有企业以旷工为由解雇休陪产假的员工,加剧权益保障难题。此外,部分父亲受传统观念影响,并未主动履行育儿义务,也导致相关权利难以落地。

破解困境,需三方合力。其一,政府需完善陪产假配套法规,明确企业责任,加大对违规解雇行为的处罚,建立监督机制缩小陪产假与产假差距;其二,社会应摒弃 “女主内、男主外” 的过时观念,结合男女平等参与劳动生产的现状,倡导父母共育,企业则需构建友好育儿文化,杜绝休产假、陪假歧视;其三,父亲要主动学习育儿知识、承担照管责任,遭遇权益侵害时依法向相关部门维权。

父婴室引发关注,本质是人们开始留意到 “父亲” 这一被忽略的育儿主体。或许商场里着急寻找喂奶、换尿布空间的,不只有母亲,也有父亲。当父婴室一类新闻的不再被媒体报道时,行使父爱的权利也才算“真正”完全落地。当然,也更加期待母婴室与父婴室能消除“隔阂”,改变为家庭育儿室,让孩子至少在育婴室里有一个“完整”的陪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锐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4/152154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