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少拿“花学”当噱头,文旅节目如何服务文化表达?

来源:红网 作者:邓宇辰 编辑:刘经纶 2025-08-21 21:15:25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邓宇辰 (重庆大学)

近日,《花儿与少年·同心季》开播,引起大批网友关注。该节目以“美美与共,携手同心”为约,通过25天游学之旅,全方位记录花少团在马达加斯加、埃及、捷克、挪威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旅程。

《花儿与少年》自第一季开播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节目定位是通过不同代际明星花儿少年组合的异域之旅,展现陌生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与幸福体验,让大家意识到亲情、友情、沟通的重要性。而从《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开始,节目由“出国模式”转变为“游学模式”,以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游学为主题,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展现丝路精神。自这一季起,《花儿与少年》的定位从一个旅游综艺变为“一带一路”民间交流的见证。而随着新一季《花儿与少年·同心季》的播出,它再次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但却不是因为跨越文化的“同心”碰撞,而是因为“花学”。

一群性格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在生活费有限的条件下要在陌生的国度共同度过十几天,争吵难免。然而节目中的争吵时常被人们挑出来无限放大、讨论,最后形成了这档节目的特色“花学”。《花儿与少年·同心季》播出第一期,第一站马达加斯加的自然与人文风光没有引起热议,反倒是关于上一季“花学”的讨论再次闹得沸沸扬扬。《花儿与少年第六季》本是聚焦“一带一路”传播及中法建交60周年等的主题游学,却因为“花学”被过度研究,最后少有人提起跨越三大洲的奇观之旅,只剩下“花学”一地鸡毛。

节目的初衷是让观众能感受异国风光以及中外民间交流、中企海外发展等多维场景下的真实体验,而不是陷入嘉宾间的摩擦和“花学”的研究,忽略了对文化的表达与体验。

要让文旅节目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文化表达,在节目制作自身上应该尽可能的设计好游学线路与项目,让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旅途中的文明互鉴,体会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同时在节目中要规避刻意制造冲突的剪辑方式,不应以“花学”这样的冲突为噱头,以免违背节目初衷。最重要的是,观众要保持自身理性思考,不被舆论带偏,专注节目自身,感受其中表达的文化魅力。

文旅类节目能否良好地服务于文化表达,节目方的引导与观众的选择相辅相成,前者讲述故事,为文化表达搭建桥梁,后者聆听故事,决定文化共鸣能否产生。节目的意义从不止于镜头里的星光,更在于镜头外的文化闪烁。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邓宇辰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5/152187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