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层治理需要多些人情味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奇 编辑:吴海刚 2025-08-22 18:34:48
时刻新闻
—分享—

□陈奇

近日,安徽阜阳颍上县红星镇一村民发布视频称家中老人尚未去世,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就上门要求火化。视频显示,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工作人员站在门口,家属情绪激动。同日,当地政府回应称,工作人员是按要求开展入户宣传,并非要求立即火化。

从事后情形来看,此事确实存在一定的误会。然而也要看到,即便事情并非网传那般极端,但在老人弥留之际,便上门宣讲殡葬改革政策,如此不合时宜的宣传工作,同样令人感到不适。归根结底,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机械执行政策,却忽视政策之下具体的人,这种“只见政策不见人”的工作方式,自然会引发群众的不满。

近年来,类似的基层治理矛盾并不少见。此前,一些基层地区在治理私熏腊肉、蹲地用餐、违规办酒席等工作中,就因为机械执行政策,忽视实际情况差异,从而引发舆情危机。须知,风俗作为一个地区历代遵循的行为惯例,在基层地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哪怕殡葬改革等移风易俗举措是大势所趋,但仅靠政策的机械执行显然远远不够,想要实现移风易俗硬道理的“软着陆”,关键还在于要看见政策之下具体的人。

据了解,当地政府提供免费遗体接运、火化及骨灰寄存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地为殡葬改革所做的工作较为充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到“好心办好事”,保证基层治理效果不走偏,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多些人情味。

一方面,人情味体现在工作开展有准度。所谓准度就是指工作人员要有“眼力劲”,能够察觉到群众的具体需求和情绪状况,进而找准工作开展的最佳时机。以此次事件为例,老人尚处于弥留之际,家人更是处于情绪冰点,在这个时候上门宣传殡葬改革,怎能不引起当事人的愤懑?应该看到,对于殡葬改革这类较为特殊的工作,更要打好功在平时的“持久战”,切不可搞关键时刻的“突击战”。

另一方面,人情味也体现在政策执行有温度。在殡葬改革等基层治理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这类工作的敏感性,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下更多功夫。例如避免开门见山式灌输政策,而是可以先与当事人拉家常增进情感,在共情的基础上赢得理解,又或者邀请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协助开展工作,实现曲线突围的效果。总而言之,始终把人作为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助于打开工作新局面。

还应该看到,基层治理工作想要多些人情味,更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支持。据了解,当地政府依据文件要求,每日在7个村开展入户宣传。当移风易俗的宏大命题,落在基层工作者身上时,便成了精确到时间刻度和村庄数量的具体任务。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基层工作者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困境,人情味的空间也就不可避免地遭到压缩,潜移默化式的宣讲和教化自然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要求基层工作者多些人情味的同时,也要让上级部门制定更合理的工作安排,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给予基层工作者更充裕的时间。如此一来,才能为基层工作中的人情味留足空间。

说一千道一万,涉及民众殡葬事宜的传统习俗,向来是民众情绪的敏感地带。对于这类领域的基层治理,需要带着更多人情味去开展工作,只有倾注更多的耐心和关心,才能从群众眼中“讲政策的外人”,转变为“送政策的自己人”,进而收获群众的认可,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奇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6/152216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