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近日,市民徐女士在微博晒出的一条电信宽带“欠费催缴”短信引发热议。短信称,因其欠费逾期,其身份证信用材料可能将导致“无法购买高铁、机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影响子女求学、支付宝收付款使用等”。(7月31日 《温州都市报》)
一条催缴短信引发的争议,揭示了社会征信被不当使用的现实。徐女士收到的短信,将普通宽带欠费与“无法购置高铁票、机票,影响子女求学”等严重后果强行关联。这种看似“善意”的提醒,实质暴露了部分机构对社会征信制度边界的漠视。
记者根据短信所留固定号码联系温州电信,一名工作人员回应称,若“违约长期欠费、一直未缴,会在个人名下留下征信记录”,系统会自动上传。然而,当记者进一步向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办公室负责人求证时,对方明确表示“目前尚未将这部分内容纳入到征信中”,并解释“欠费缴清问题不大”,短信主要起“善意提醒”作用,各网点操作可能存在差异。
社会征信系统的设立,本意在于惩戒严重失信行为,维护社会公平与交易安全。正如相关部门所强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认定具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仅限法院等公共管理机构依法执行,绝非企业或机构可随意动用的工具。宽带欠费、物业费拖欠等纠纷,本质上属于民事合同范畴,自有协商、调解、诉讼等成熟的法律解决途径。将此类日常经济纠纷与“失信”“限高”等严厉惩戒措施捆绑,不仅违背了征信制度的初衷,更严重模糊了“失信”的边界与严肃性。
近年来,“万物皆可征信”的论调时有耳闻:从拒交物业费、水电费到手机欠费,都有人提议纳入征信。这种泛化倾向,正不断削弱社会征信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当征信系统沦为解决各类琐碎纠纷的工具,公众对“失信”的敬畏之心必然淡化。长此以往,真正需要约束的严重失信行为,反而可能因“狼来了”效应而被轻视。
此次事件中,电信部门一方面声称欠费“尚未纳入征信”,另一方面却通过夸大后果的短信施压,折射出部分机构对征信工具的依赖与滥用心态。这种“以征信相威胁”的做法,看似高效便捷,实则是“懒政”思维的体现,不愿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合同纠纷,却寄望于征信的威慑力来“一劳永逸”。
社会征信是构建诚信社会的重要基石,但绝非什么都能往里装的“万能筐”。明晰其边界,严格规范其适用范围,既是对公众合法权益的必要保障,也是对征信系统本身权威性与有效性的根本维护。任何机构都应恪守底线:该协商则协商,该诉讼则诉讼,切莫再让严肃的社会征信制度为鸡毛蒜皮的民事纠纷“背书”。唯有如此,征信系统方能回归本位,发挥其应有作用,而非在滥用中不断被稀释其严肃性与价值。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