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铁口“棺材"造型被吐槽,公共空间审美需接地气

来源:红网 作者:朱一帆 编辑:汪敏星 2025-01-12 20:29:49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朱一帆(重庆大学)

2024年12月30日,广州地铁花地湾站一新装修的出入口外形被市民吐槽像“棺材”,引发关注。随后,该出入口的争议部分建筑连夜被拆除。近日,网络流传一份名为《关于花地湾地铁口改造事件的通报批评》的文件。该文件由广州市万溪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31日作出。据澎湃新闻采访了解,上述文件属实。(1月9日 澎湃新闻)

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铁站的设计原本意在体现木棉花的特色,却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忽略了造型与色差问题,最终呈现出令人不适的“棺材”形象。这暴露出设计过程与核验流于形式、脱离当地文化和民众心理认知的问题。无独有偶,河北沧州的某街道也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出了毛病,曾经色彩斑斓、种类繁多的招牌被强制要求统一更换成清一色的黑底白字,被网友吐槽为“丧葬风格”,不仅没有尊重商家自主设计商标的权利,更是给该街道店铺的生意带来了沉重打击。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应与当地文化深度契合,体现民众的情感共鸣,甚至化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是制造争议甚至引起反感。

如何让设计兼顾实际需求和文化表达,更接地气、尊重民意,而非“接地府”,应是设计团队需要达成的目标。须知,公共空间设计的最终使用者与体验者是市民,而非设计团队本身。此次地铁站的造型被吐槽,很大程度是因为设计者未能在设计阶段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在对公共设施,尤其是地标性建筑和日常使用较为频繁的设施进行设计时,应当通过模型展示、公众听证等方式及时获取市民反馈,而不是等到建成后引发舆论批评才匆忙整改。民众的参与不仅帮助避免设计走入误区,还能增强大众对公共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该地铁出入口新装修从建成到拆除,仅仅过去了一天。这样大手大脚地反复修整,耗费的不仅是财力,更是时间和人力资源。如此拆了又建,建了又拆,不仅拖累城市建设进度,还容易造成公众对公共管理效率的不满。公共资源来之不易,尤其是关乎到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合理规划、审慎设计,力求“一次到位”。倘若在设计之初就能考虑全面,倾听民意,或许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二次投入。

地铁站造型被吐槽虽是小事,但其反映出的设计与公众脱节的问题却值得深思。公共空间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涵盖文化表达与民意考量的系统工程,只有真正尊重地域文化,充分听取民众意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打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公共空间与设施,让每一个市民发自内心地认可与接受。

来源:红网

作者:朱一帆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5/56/1462181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