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西蒙
《史记·五帝本纪》有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上古时期的圣贤神话故事,距今实在太遥远了,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但大舜在历山耕作的故事,却流传至今,济南千佛山也被不少人认为就是历山。在我的老家,济南城中也有一些纪念大舜的遗迹,人们并没有忘记远古先贤的事迹。
千佛山上就有一座历史悠久的舜祠。明朝嘉靖年间的《历城县志》有记载,“舜祠在城南历山,汉时立庙,唐贞观间重修”。元好问在《舜泉效远祖道州府君体》中亦有言,“济南历山舜祠古,老柏参天溜雨青”。
春节之后,我在济南市中心的宽厚里小吃街旁边,发现这里也有一座舜祠。这座舜祠为近年复建,祠中有讲述大舜的故事的雕塑,也有不少人前来祈福,不论白日还是暮时,皆有游人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在舜祠附近,还有一座舜井。据传说,大舜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他的后母和弟弟曾迫害他,趁他下井疏通的时候,竟然要落井下石,幸好大舜反应机敏,从井下天然形成的密道逃出。后来,大舜还在附近发现了一口泉水,并以此为井,这便是舜泉、舜井的由来。此井历史十分悠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赋诗赞曰:“山麓归耕谜故垄,井干余汲见飞泉。清涵广陌能成雨,冷侵平湖别有天。南狩一时成往事,重华千古似当年。更应此水无休歇,余泽人间世世传。”这至少说明,至少在北宋时期,舜井就已经是重要历史遗迹了,其真实性无可置疑。
舜井与舜祠也经历了世事变迁,见证了无数繁华与落寞。在社会经济与文化昌盛之时,它们是文人流连忘返的吟诗之地,在昏恶乱世之中,它们也是才子凭吊古事的历史锚点。元人张养浩就写过一首《过舜祠》,记录了当时舜祠及其周边环境的荒凉,“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一井尚存当日水,九嶷空疑旧时山”。
据说,张养浩写下这段慨叹的时候,还是个十七岁的少年郎。他在怀古咏史上的造诣很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他的千古名句。只可惜,在民生凋败、时局混乱的状态中,张养浩没有等来大舜这样的圣贤君主,只是在失去稳定与秩序之下的俗世中与世沉浮。
圣贤之道,是无数古代读书人渴盼终生都未能得到的东西。很多人一生求索大道,或者希望君主是尧舜再世,却最终心愿落空。这不仅是个别人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悲情所在。甚至,很多人在遭逢创伤之后,也不再相信上古传说中的圣贤故事,美好的禅让传说,在一些人口中也变成了被改写的阴谋篡权故事。
历史的真相,可能早就深埋在黄土之下了,但我们不能因此妄加猜测或凭借个人好恶来揣测古人。在一代代读书人的研究与论证之中,大舜的圣贤形象也被“层累”地构建,最终无可撼动,成为美德与智慧的化身。基于此,大舜遗迹的文化价值,绝不亚于其历史价值,更值得时光铭记。
来源: 红网
作者:黄西蒙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