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婧 (山西大学)
近日,广东湛江农垦实验中学因“不允许学生带面包入校,但学校却售卖不怎么好吃且价格较高的面包”的视频引发社会热议,湛江农垦实验中学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已关注到此事。学校确有相关规定,但并未规定不能带面包,这本是从学生身体健康角度出发,让大家少吃垃圾食品,这也是上学期家长向学校反映的问题。”2月18日晚间,湛江农垦实验中学就“不允许学生带面包入校”一事致歉。(2月19日 澎湃新闻)
这一事件的发生,为学校平衡规则与学生需求提供一个值得思考的样本。这场 “面包禁令”实际上暴露出当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健康管理”与“管理健康”的界限模糊不清。学校限制学生携带某些食品入校的初衷毋庸置疑是为学生健康考虑。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通过规范食品入校来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种出发点值得肯定。但是,这一事件也反映出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三高食品”的看法仅停留在字面上。当全麦面包与方便面混为一谈,这种机械式的执行恰恰背离了“健康理念”。
其次是“刚性制度”与“柔性需求”的平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脑力体力并用使得他们饮食需求多样。当制度执行变成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当管理思维陷入“严防死守”的窠臼,教育者更应思考如何用"疏堵结合"的智慧,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饮食。
同时还存在公共决策“听证席”缺位问题。事件发生后,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规定表示强烈不满,认为学生有权选择携带什么食品。而校方解释这一规定是为了学生健康,只是在上传下达中偏离了本意。学校在制定规则时应广泛听取多方意见,确保其指定的规则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不能闭门造车。在执行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保证规则以其原貌落地。
值得肯定的是,学校在事件发生后积极回应,展现了学校良好的弹性管理,勇于纠错。积极听取学生、家长和专家的意见,允许学生携带适量的牛奶、水果、面包、方便面等进入校园,同时为师生提供加餐服务,彰显了学校的人文关怀。教育不应是堆砌冰冷的条文,而应成为学生成长的护栏。当管理者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科学的思维定政策,用包容的心态做决策,“以生为本”才能真正从口号转化为可触摸的教育温度。
来源:红网
作者:张怡婧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