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京阳(黑龙江大学)
随着DeepSeek的爆火,有关DeepSeek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养的课程也应运而生,然而,这看似繁荣的市场却乱象丛生。“贩卖AI课程”成为备受争议的话题,不禁让人质疑:这究竟是一场知识付费的盛宴,还是精心伪装的消费陷阱?
知识付费是一种通过知识信息的共享来获得一定收益的传播模式,在理想状态下,能让求知者便捷地获取专业、系统的学习资源,受众为优质知识买单,同时商家也可以凭借教学盈利,实现双赢。不可否认,DeepSeek作为前沿的技术领域,其相关培训课程承载着人们对技术接触、技能提升的渴望,商家也能借由这些课程获利,进而进一步精进内容,最终推动AI技术教育的全社会普及。
但现实似乎有些“打脸”。当前的培训市场内容良莠不齐,乱象严重。部分机构打着DeepSeek专业培训的旗号,大肆进行夸大宣传,声称能让学员短期内成为行业专家,轻松掌握复杂技术核心。可实际交付的课程,竟只是网上随处可见的基础知识拼凑。根据央广网报道,吴女士曾经花199元购买课程,号称“可以教授DeepSeek做自媒体爆款内容”,她说,用过之后才发现,所谓课程教授的内容都非常基础。学员耗费大量金钱与精力,收获的却是满满的失望,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目前,市场上也充斥着一股浮躁之风。从ChatGPT问世开始,诸多AI课程蜂拥而至,一味追逐风口,企图通过贩卖焦虑来吸引受众。他们刻意营造出一种全民都在学、不学就会被时代淘汰的紧张氛围,利用人们的恐慌心理疯狂揽客。“DeepSeek是普通人逆袭的杠杆”等营销话术甚嚣尘上。公众被裹挟入局,陷入“冲动消费”的泥沼。
要看到,这种培训热背后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已然偏离了教育的初心。教育本应是知识的传递、智慧的启迪,DeepSeek等课程的培训。应该服务于为社会培育有深度思考与创新实践能力的AI人才。然而如今,一些办课者眼里只有短期利益,追求快速盈利,课程设计全然围绕如何快速变现,例如“DeepSeek搞钱”“DeepSeek搞钱指南”等内容,教学只重皮毛不重内核,学员们也被灌输着功利的观念,一心只想如何变现、找高薪工作,并未真正理解DeepSeek的内在逻辑、技术魅力,更别提去拓展与创新,长此以往,所谓AI教育将流于肤浅。
面对DeepSeek培训课这般现状,监管部门要亮出利剑,对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严惩不贷;平台也应该重视此类问题,对于所谓“搞钱”“暴富”等夸大、虚假宣传,应该严格审查,对于内容优质、评价好的内容给予扶持,谨防“劣币驱逐良币”;培训机构自身也需反思,要做好内容分级,避免出现内容过于无用或是过于晦涩难懂的问题,同时重拾教育的本真,不以严重功利化为导向,要以知识的深度与教学的温度吸引学员;作为学员,更要擦亮双眼,不被焦虑裹挟,理性甄别课程优劣,让知识付费回归价值本位。
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让DeepSeek培训市场重回正轨,实现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AI技术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来源: 红网
作者:支京阳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