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微短剧行业生态需重塑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博 编辑:汪敏星 2025-02-06 21:41:08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张博(黑龙江大学)

2月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要求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根据微短剧行业发展实际,按照国产网络剧片分级监管、重点监管原则,对微短剧按3类分3个层级进行审核管理,以差异化、精准化管理优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2月6日 新华网)

作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物种,微短剧凭借“短平快”的内容特质,在过去几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有数据显示,2023年微短剧行业市场规模为358.6亿元,同比增长234.5%,预计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可达484.6亿元。从都市情感、悬疑探案到古风穿越,多元的题材填补了用户的碎片化娱乐需求,但泥沙俱下的内容生态也逐渐显露危机——当一部投资不足10万元的剧集能在一周内完成拍摄、三天收回成本时,行业注定面临价值重构的阵痛。

在流量至上的逻辑驱动下,部分创作者将“快钱思维”发挥到极致:剧本抄袭成风、情节狗血猎奇、制作粗制滥造等现象屡见不鲜。某平台热播的《总裁的替身娇妻》因宣扬畸形婚恋观遭下架;号称“24小时破亿点击”的《重生之逆袭人生》被曝使用AI换脸技术侵权……这类打着“下沉市场”旗号的作品,实际上是一种透支行业信誉的短视行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滞后带来的连锁反应。由于审核标准模糊、权责划分不清,平台常陷入“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境地。传统人工审核已难以应对海量内容。这种管理真空,既损害观众权益,也阻碍行业可持续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本质是通过差异化治理实现“抓大放小”。“重点微短剧”的规划备案由国家广电总局统一备案公示管理。“其他微短剧”(总投资额度不足30万元且非重点推荐),由播出或为其引流、推送的网络视听平台履行内容管理的职责,负责内容审核把关与版权核定,定期将审核剧目信息报属地省级广电主管部门备案。这种“金字塔型”监管结构,既避免了“一刀切”扼杀创新活力,又通过权责下沉提升了管理效能。

政策亮点在于构建了动态平衡机制:拟在平台首页首屏首推推荐播出的微短剧,由国家广电总局对成片进行复核。这相当于为行业装上“双保险”——既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又通过透明化流程倒逼内容升级。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明所言:“分级不是限制创作,而是为不同量级的作品划定赛道,让优质内容获得更精准的资源倾斜。”

新规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头部制作公司纷纷调整战略,这种洗牌恰恰印证了政策深意:用准入机制筛选优质产能,以分级管理引导资源流动。当投资30万以下的微短剧不再需要“闯关”省级审查时,小微创作者得以轻装上阵,专注于垂直领域的内容创新。作为内容出口的核心枢纽,视频平台迎来角色蜕变。政策明确要求平台建立“自审+备案”双重机制,这意味着审核团队需从简单的关键词过滤转向价值判断。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商业逻辑的重构。“首页推荐位复核”制度迫使平台改变“唯数据论”的推荐算法。爱奇艺近期调整分账规则,将社会效益指标纳入权重;抖音开展“清朗计划”,对传递正向价值的剧集给予流量扶持。

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微短剧行业正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一极是“大片化”趋势,另一极则是“个性化”崛起,如聚焦非遗传承的《匠人心》、记录乡村振兴的《山那边》等作品,凭借独特视角在细分市场赢得口碑。这种多元共生的生态,恰恰印证了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当监管框架既能托住底线,又能打开天花板,微短剧便不再是“长剧的缩水版”,而可能催生出独立的艺术形态。15分钟里讲好一个故事,比注水60集更需要创作智慧。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既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分水岭,也是网络视听内容治理的一次重要范式创新。其价值不仅在于整顿乱象,更在于构建起“优质内容-精准流量-合理回报”的正向循环。当政策利剑斩断灰色利益链,当创作回归内容本质,微短剧或将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名片——毕竟,唯有立足本土、传递价值的新时代作品,才经得起全球观众的审视。

来源:红网

作者:张博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98/1468315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