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琳(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广东深圳。因马桶堵塞,李女士在某App上购买某店铺的下水道维修服务,并支付价款99.99元。上门维修的工人却告知李女士需线下交易,让其取消线上订单。此后,在维修工人的诱导下,李女士购买了2瓶385元一瓶的高价疏通剂,维修工人又擅自使用了6瓶,最后共消费了3179.7元,其中除上门费100元外,其余3000多元为8瓶疏通剂的价格。在支付后,李女士得知该高价疏通剂的实际价格仅几十元,李女士就维修工的欺诈问题与店铺沟通无果后,将其告上法庭。法院认为,被告某店铺通过虚报疏通价格、夸大维修难度,诱导原告李女士消费,其行为构成消费欺诈,故判决被告某店铺赔偿三倍消费款9539.1元。(3月12日 第一现场)
在因马桶堵塞而焦头烂额之际,花钱求助的李女士等来的不只是马桶疏通服务,还有一张3180元的“天价账单”。宰客行为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更是对公序良俗与市场规则的公然挑战,必须及时予以严厉的批评与惩处,才能还消费市场一片净土,让消费者不再为收到“天价账单”而提心吊胆。
“宰客”行为在扰乱正常市场定价机制的同时,也背离了公平交易原则。宰客商家的商品定价远超其使用价值,甚至导致有消费者因觉得正常商家的商品“价格过低”,而对其商品品质产生怀疑。此类宰客之风俨然破坏了市场秩序,挤压了合法经营者的生存空间。除此之外,消费者在意识到自己被“宰”后,通常会为花的“冤枉钱”感到不值,继而滋生出对商家失望与不满的心理。长此以往,若消费者再次遭遇此类宰客骗局,可能会致使其对整个消费市场失去信心。
宰客现象屡禁不止,商家的唯利是图与短视无疑是背后的“罪魁祸首”。部分商家在逐利心理主导下,丧失了基本商业道德与底线,妄图通过宰客行为赚快钱。监管部门存在的漏洞也给宰客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商家宰客时,监管部门难以对所有经营商家及其行为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在宰客行为的界定与惩处方面,仍存在不够细化、力度不足的问题。此外,部分消费者维权意识不足。有的消费者在意识到遭遇宰客行为后,因不清楚维权流程而选择忍气吞声。这助长了宰客商家的侥幸心理,在客观上纵容了宰客行为。
平息宰客之风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从监管部门来看,需加强对商家的日常监管力度,将巡查常态化,不仅要对热门消费领域加大巡查频次,更要重点盯紧有过宰客前科的商家。从法律层面而言,立法部门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并细化宰客行为界定标准,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此外,简化被“宰”消费者维权流程也应提上日程。只有让受害者有机会站出来说“不”,才能更好彰显相关部门彻底铲除宰客行为的决心。
只有宰客之风彻底消散,让交易行为回归本真,让消费行为基于信任,才能真正建立公平诚信的商业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黄爱琳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